今年4月,一場特殊的展覽在寧波教育博物館展出,有聽障學生的油畫、金銀彩繡,有視障學生的扭扭棒、串珠……這些作品的創作者均來自寧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這也是該校今年在這里舉辦的第二場展覽。
近年來,寧波教育博物館向社會敞開大門,打造全民共享的“城市會客廳”,吸引了眾多大中小學校、幼兒園和團體進館參觀、辦展。寧波教育博物館于2015年5月建成,系全國首家區域性教育博物館,填補了中國教育類博物館的空白。建館十年來,該博物館始終以“傳承教育基因,點亮城市文明”為使命,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構建起多層次、多維度的公共教育生態。
歷史地標:傳承百年建筑里的教育基因
青磚紅瓦的教學樓、鐵藝雕花的陽臺……走進寧波教育博物館,時光仿佛倒流回百年前。博物館大樓是寧波私立甬江女子中學的教學樓,始建于1922年。2015年,經修繕改造后,它以教育博物館的身份重生,以“文教之邦”“甬上先風”“杏壇沐春”三大基本陳列為核心,系統展現了寧波教育自河姆渡文化至今的發展脈絡。
博物館建筑本身就是珍貴的教育文物。正如中國博物館學會會長張柏所言,這里不僅是寧波教育的“活態檔案”,更以全國首創的姿態,為城市文化地標注入了深厚的教育基因。
近年來,博物館持續深挖教育文化內涵,推出近現代甬籍教育家展、教育勞模展等專題展覽,并在展陳形式上進行創新。在近現代甬籍教育家展設置了“致敬”欄目,邀請文教系統的工作者與教育家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一位青年教師觀展后感慨道:“先輩們‘教育救國’的理想,至今仍激勵著我們扎根講臺。”
學術研究是博物館專業性的根基。寧波教育博物館聘請辜筠芳等寧波教育史專家擔任顧問,開展系統性學術研究。出版了《甬上文教開先聲》《寧波幫與中國近現代教育業》等專著,不僅梳理了寧波教育的歷史脈絡,更提煉出具有實踐價值的教育理論,為推動寧波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支撐。
創新實踐:構筑全民共享的“城市會客廳”
博物館與寧波多所學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將場館轉化為 “第二課堂”。
寧波三中師生在館內開展“博物致知,尋甬上教育之光”思政課,通過實地探訪、校史研究,繪制抗戰時期遷避路線圖;五鄉中學與博物館聯合舉辦“光影丹青記飛羽”鳥類科普藝術展,實現自然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跨界融合;海曙中心小學開展場館式教學,廣濟中心小學開展教博故事短視頻錄制等。這種“館校共育”的研學模式,近三年,年均吸引超過200個團隊、近1萬名學生參加。
此外,博物館還定期舉辦人文社科講座、非遺講座、藝術講座、教育講座等系列活動,邀請專家學者與市民面對面交流,年均開展線下活動60余場,吸引了上萬粉絲,成為城市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
讓寧波大學學生葉梓丹印象深刻的是,今年4月她在博物館參加了由寧波大學副教授李廣志主講的《寧波大運河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專題講座?。“這場兼具學術深度與傳播溫度的文化盛宴,不僅加深了我們對寧波‘書藏古今’內涵的理解,更激發了我們參與文化遺產傳承的熱情。”葉梓丹說。
此外,周末電影、閱讀分享會、非遺手作體驗等常態化活動,使博物館成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選擇。
科技賦能:鏈接歷史與未來的教育中樞?
走進寧波教育博物館的數字校史館,通過互動大屏點擊相關學校,學校視頻、校史館、歷屆畢業照瞬間呈現。截至目前,博物館已走訪30余所學校,拍攝反映學校歷史發展和辦學特色的短視頻,制作數字化校史資料,讓市民輕松追溯母校記憶。
在AI時代,博物館積極擁抱科技,讓一件件歷史文物“活”起來。2024年教師節推出的“甬籍實業家捐資助學展”“甬籍科學家互動魔墻”等新展項,通過觸控屏幕等技術,讓參觀者與屠呦呦、童第周、顧方舟等科學家“隔空對話”。當前,博物館已制作了甬籍教育家、甬籍科學家、甬籍捐資助學實業家、寧波教壇英烈等人物介紹短視頻200余部。
館藏文物也正經歷著一場“數字革命”。博物館與高校、公司合作,對部分館藏文物進行三維建模與高清影像采集,逐步實現“實物展陳”向“數字展陳”轉型。如印有王陽明頭像的興業銀行紙幣等珍貴文物通過虛擬展示,觀眾可360度觀察文物細節。
站在十年新起點,博物館正在規劃建設“教育數字資源庫”,將整合校史、文物、課程等多維數據,打造全市教育文化的 “云端中樞”。未來,AR導覽、數字人解說等技術的應用,將讓歷史“觸手可及”。
“從承載百年記憶的歷史建筑,到全民共享的教育殿堂,再到科技賦能的未來空間,這里承載的不僅是寧波教育的記憶,更是一座城市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寧波教育博物館負責人黃興力館長說,“我們守護的不僅是過去,更是面向未來的教育理想。”(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史望穎)
寧波教育博物館推出“甬籍科學家互動魔墻”,點亮學生科技夢想。寧波教育博物館供圖
寧波海曙區信誼小學在寧波教育博物館舉行師生書法作品展。寧波教育博物館供圖
作者:史望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