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行海上貿易的歷史十分悠久。
早在西漢,我國船隊就從廣州灣出發,
航行到南洋群島各國;
南宋時,市舶稅收占到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0%;
明初更是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
然而在所謂“大航海時代”敘事中,
卻只有來去匆匆的西洋帆影,
似乎沒了中國人的身影……
等一下,我們的先人,
當真在那大航海的時代
缺席了嗎?
本文正文摘選自新版
《血拼的海路: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
林仁川 著
因篇幅所限,內容有所刪減,
小標題是此次引述新擬。
01 鄭和下西洋,然后呢?
15至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頁,在此時期,西方一批海盜冒險家闖蕩世界,在全球范圍內開辟新航路,把世界上原來相對封閉的各個貿易市場連成了一片。
在這場人類歷史大變革、大發展的舞臺上,東方古國——中國扮演了什么角色?
以前我們總是以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說明中國也是大航海時代的參與者。鄭和的確是偉大的航海家,其船隊之龐大、航海技術之先進,在當時無與倫比。
明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紙(局部)
但是鄭和下西洋并不是要去開拓海外市場、進行國際貿易、促進中國經濟大發展,而是以實現“萬國來朝”為目的;因此不僅在經濟上毫無收獲,反而消耗了國家大量的錢財,使得國庫空虛,最終只能曇花一現,很快就煙消云散了。
明代中后期,東南沿海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積累了大量的商業資本。但當時國內的各種投資渠道并不成熟,于是商業資本大量流向海上,進入海外走私貿易活動中,促使我國民間海上貿易飛速發展,主要表現在:
下海從商的人數激增,形成許多資本雄厚、船多勢大的私人海上貿易集團;
出現了浙江雙嶼港、漳州月港等一批十分繁榮的私人海上貿易商港;
結織成以東南沿海為基地的兩條海上絲路相互交接的國際貿易新網絡,進而開展全球性的貿易活動。
如果這時能出現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像西方那樣得到政府和皇室的全力支持,中國的海上貿易一定會成長壯大起來,大大地推進中國的歷史進程。
然而,歷史并沒有順著這條康莊大道發展下去,中國的私人海上貿易在幼年時期就遭到封建專制政府的嚴重摧殘和武力鎮壓。
到嘉靖年間,海禁措施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引起海商集團強烈的武裝反抗,以致在東南沿海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海禁與反海禁的流血戰爭。
02 御倭戰爭:市禁則商轉為寇
當時最大的海上貿易集團首領王直,本來也不想造反,后因“乞通互市,官司弗許”,“遂掠福清、黃巖、昌國、臨山、崇德、桐鄉等郡縣,而近亡命之徒,從附日眾,自是倭船遍海為患”。
在他淪為倭寇以后,還多次上疏要求通商。
因此,嘉靖三十六年,當胡宗憲答應“悉釋前輩不問,且寬海禁,許東夷市”時,“直等大喜”,立即“傳諭各島”“裝巨舟”,來做買賣。
然而,明朝政府不講信用,反而乘機逮捕了王直,使王直部下“三千人無所歸,蓋恚恨,謂我不足信,撫之不復來矣,日散掠閩越淮揚間,為禍更慘”。
當海商舉起武裝斗爭的火炬,立即燃成一片燎原的大火,廣大“迫于貪酷,苦于役賦,困于饑寒”的破產農民“相率入海為盜”。因海禁而斷絕生路的魚販、鹽民也紛紛起來響應。
甚至因克扣軍餉而發生叛亂的明朝士兵也“行走海計”。
明 朱邦 寒江漁村圖(局部)
明朝政府為了撲滅這場抗爭大火,除了在東南沿海征集大量軍隊之外,不得不從全國調來大量的客兵,有湖廣土司兵,四川苗兵,河南毛葫蘆兵,田州狼兵,定保、容美司兵,以及京營神槍手、涿州鐵棍手、臨清操快手,甚至少林僧兵、漢中礦徒等,數量相當龐大。
但這些客兵的紀律很壞,到處搶劫。“白日剽掠,昏夜則污瀆婦女,一或捍拒,則露刃而嘩,殺人無忌。”客兵“所過之地,雞犬為虛;所止之處,門戶為碎”。
03 沖突之后:暫時開放的海路
御倭戰爭后,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開放海禁的重要性。
明朝政府于隆慶元年 (1567) 在漳州月港部分開放海禁,準販東西二洋。
因此到明朝萬歷年間以后,我國私人海上貿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海商船隊在洋面上成群結隊、“往來如織”,新興的港口日趨繁榮,對外貿易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逐漸增多,銷售至海外的商品大量增加;
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緊密接軌,出現了超大型的以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為首的鄭氏海商集團,并開始與西方海上貿易勢力爭奪國際貿易的主導權。
這是大航海時代我國海上貿易最繁榮的時代,中國海商已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強大的生力軍,在全球海洋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從大眾的視角出發,這比鄭和下西洋更重要、更偉大。
明 計盛 貨郎圖
04 以海盜之名 以武力開路
經過拼死的流血戰斗,明朝萬歷年以后,中國海商終于沖破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層層封鎖和西方海盜商人的各種圍堵,艱難地搏出一片海上貿易的新天地,開啟了一段海上自由貿易的新時代。
《倭寇圖卷》局部
此時,中國東南沿海相繼涌現出以顏思齊、李旦、李魁奇、楊六、楊七、褚彩老、鐘斌、劉香等為首領的各大海商集團競相爭雄的熱鬧局面,最終形成了大型的鄭氏海商集團。
鄭氏海商的起源可追溯到安平商人。
泉州晉江安平鎮自古以來多出海商,早在唐代,安平商人已遠航海外經商貿易。到了明代,安平海商活動更為活躍。
鄭芝龍就出生、成長在這片海商輩出的沿海地區,他的母親黃氏是一個很有經商才能的婦女,他的母舅黃程更“行賈香山澳”,是經營日本、南洋各地海上貿易的巨賈,他的妻子顏氏也出身安平有名的海商家族。
在安平商賈成風的社會氛圍影響下,天啟元年,鄭芝龍到廣東香山澳投奔母舅黃程,積極參加海上貿易活動。
明《萬里海防圖》局部
圖中船只為后人所加,標示私人海上貿易港口位置
香山澳是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心之一,在這個中外海商云集之地,鄭芝龍廣泛接觸海外商人,學會了葡萄牙語,積累了一定的經商經驗和營商資本,這為他日后廣泛開展海上貿易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鄭芝龍首先投靠當時勢力很大的李旦和顏思齊海商集團,并繼承他們的海商資本,接著又展開一系列兼并其他海商的海戰,逐個消滅了李魁奇、楊六、鐘斌、劉香等海商集團,吞并了他們的船只和財物,迅速建立起東南沿海最強大的中國海商集團。
而此時海上形勢十分嚴峻,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的海上勢力紛紛擴張到東南亞和臺灣各地,攻城略地,建立了許多商業據點,進行海盜式的貿易。
面對西方海盜的挑戰,鄭芝龍毫不退縮,用武力抗衡西方的武裝威脅,在漳州海域的戰斗中大敗荷蘭的艦隊,自此以后,荷蘭人雖然還經常在大陸沿海進行搶劫,但已無力組織大規模的軍事進攻。
在與荷蘭人的貿易談判中,鄭芝龍也堅持以“我”為主,如雙方對日貿易中的商品價格,鄭芝龍有很大的定價權。
盡管荷蘭人對鄭芝龍提高貨物價格十分不滿,甚至想用武力迫使鄭芝龍降價并將貨物運大員(在今臺灣),但已經無能為力了。
這樣,鄭芝龍完全控制了東亞及東南亞的制海權,形成“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不能往來”的壟斷局面,中外海船必須向鄭氏海商集團納稅并取得通行證,才能在海面航行,顯示出中國海商強大的武力和地位。
05 “海洋帝國”的雛形:
鄭氏集團控東南
清軍奪關入閩,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鄭芝龍為了獵取王爵的桂冠,決意投清,雖然鄭鴻逵、鄭成功痛哭苦諫,鄭芝龍仍然一意孤行。十一月,帶隨從五百余人,北上福州,拜見貝勒,與貝勒“握手甚歡,折箭為誓,芝龍賂遺不可勝計,忽一夜,拔營起,遂挾之北去”,軟禁在京,至順治十八年 (1661) 終被清朝斬首。
雖然鄭氏海商集團的頭號人物鄭芝龍被清政府挾持而去,但對鄭氏海商集團的影響不大,因為鄭成功不僅繼承家業,保存鄭芝龍原來的海商資本,而且還千方百計地加以擴大和發展。
《古今形勝之圖》
那么,鄭氏海商資本到底有多大呢?
要用精確的統計數字來說明自然是困難的,但我們從一些零星材料中可以獲得一個粗略的估計。
《臺灣外紀》等書記載:
“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
德國學者Aldree he Wiltn 在《國姓爺》中指出:
(鄭芝龍)除靠那一項強暴的營業稅收外 (指每舶例入二千金),又靠本身的投機生意,而終于積攢起一筆莫大的資產,他的船只計有三千,他令其船主們巡航到暹羅、馬尼拉、馬六甲等地,就豪華以及財富而論,他幾乎凌駕他主君的唐王,而的確地他已矚目到帝位了。
到鄭成功時代,鄭氏海商資本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順治十四年七月,永歷帝接見鄭成功使臣楊廷世與劉九皋時:
問成功兵船錢糧,二人對以舳艫千艘,戰將數百員,雄兵二十余萬,糧餉雖就地設取,尚有呂宋、日本、暹羅、咬、東京、交趾等國洋船,可以充繼。
注:本文所使用古代書畫圖片均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后臺私信聯系刪除!
*書籍購買
購書鏈接 官方微店
歡迎點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