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最高拉達議員熱列茲尼亞克稱,2025年5月16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俄烏直接談判“毫無成果”。俄羅斯代表團提出停火條件,要求烏軍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四個地區撤軍,且其他要求被烏方視為“不可接受”,遠超此前討論范圍。
此次談判是俄烏時隔三年再次直接對話,由俄羅斯總統普京于5月11日提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回應稱將在土耳其“等候”普京。然而,澤連斯基最終提前離開土耳其。俄方談判代表與普京保持密切聯系,并依據預先制定的指導方針展開談判。
1. 雙方核心分歧與談判僵局
俄方要求烏軍撤出四地,實質上是要求烏克蘭承認俄羅斯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權。這與烏方堅持的領土完整原則直接沖突,成為談判破裂的關鍵。
俄方主張先解決沖突根源(如北約東擴、烏克蘭中立化),而烏方堅持“先停火、再談判”,并要求西方安全保障。
歷史經驗顯示,外部勢力介入常導致談判反復。例如,2022年談判因英國前首相約翰遜施壓而中斷,此次美國對談判態度的轉變(從支持戰斗轉向推動和談)可能影響烏方決策。
2. 談判暫停的潛在意義
盡管烏方稱談判“無成果”,但暫停而非終止的狀態為后續斡旋留下空間。土耳其作為調解方,曾推動2022年談判接近停火協議,其地緣政治角色(控制黑海通道、與俄烏均保持聯系)可能繼續發揮作用。此外,俄方提出需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嚴肅討論”烏克蘭問題,暗示大國博弈仍是解決沖突的重要變量。
3. 未來挑戰與可能性
雙方長期敵對導致談判缺乏信任基礎。例如,俄方質疑烏方停火提議是為爭取重整軍備時間,烏方則認為俄方要求是變相吞并領土。
澤連斯基需平衡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與西方盟友的施壓,而普京面臨戰爭長期化的經濟與外交代價。
若談判重啟,可能需要更廣泛的多邊機制(如聯合國或歐安組織)介入,以提供中立監督和安全保障。
此次談判雖未取得突破,但雙方重回對話桌本身具有象征意義,反映出戰爭疲勞與國際社會促和壓力。短期內,領土問題與戰略安全矛盾仍難調和,但暫停狀態可能為后續技術性磋商(如人道停火、戰俘交換)提供契機。長期來看,沖突的終結不僅取決于戰場態勢,更需大國協調與妥協政治的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