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鄧樸方投身殘疾人士事業
鄧樸方這個名字,在中國當代歷史進程中可以說與中國的殘疾人事業是緊密相連、分不開的。作為鄧小平的兒子,他將自己的后半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殘疾人事業。
鄧樸方出生于1944年,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與成長,更是見證了國家的滄桑巨變。
青年時代,鄧樸方考入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憑借著自身的勤奮與天賦,在學術道路上不斷探索,本有著光明的科研前景。然而命運卻在1966年發生了巨大轉折,他癱瘓了。
1983年,鄧樸方毅然投身于籌建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工作,這是他為殘疾人事業邁出的重要一步。在資源匱乏、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他和團隊成員四處奔走,積極爭取各方支持。
沒有辦公場所,他們就因陋就簡,甚至在他人家中的輪椅或床邊展開工作;缺乏資金,他們多方籌措,四處游說,只為了給殘疾人事業奠定基礎。
1988年,在鄧樸方的不懈努力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正式成立,他擔任首任主席。中國殘聯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殘疾人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為殘疾人搭建起了與社會溝通的橋梁,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與支持。
此后,鄧樸方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領導能力,帶領中國殘聯不斷拓展工作領域,推動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 癱瘓緣由
作為鄧小平的長子,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不僅僅是父親鄧小平包括他的命運也與國家的命運緊緊交織在一起。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后,父親鄧小平成為斗爭核心,鄧樸方及家人也受到了批判和管制。
北大造反派將鄧樸方帶到武斗基地,對他進行殘酷迫害,不但審問“鄧小平和你們的關系”,還捕風捉影地說鄧樸方攻擊江青。不堪忍受虐待和凌辱的鄧樸方,于1968年8月選擇跳樓自殺,造成胸椎壓縮性骨折。
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他受傷后輾轉多家醫院都無人收治,最后只能回到校醫院,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造成了無可挽回的高位截癱。
后來,他被送到北京郊外的清河福利院。在那里,只有一個80多歲的老頭兒和一個17歲的傻孩子照顧他。1971年6月,經過父親鄧小平的多次爭取,中央最后同意把鄧樸方送到江西與父母團聚。
三、尋找伴侶
歲月流轉,到了80年代,鄧樸方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可他的感情生活卻一直空白。他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殘疾人事業的創辦與發展中,然而夜深人靜時,孤獨感總會悄然襲來。他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有一個能與他攜手走過余生的伴侶,于是鄧樸方請朋友幫他找個老婆。
但他提出一個要求:不能有孩子。這個要求看似奇怪,實則有著他的考量。他深知自己高位截癱,生活上需要他人照顧,未來的路充滿艱辛,他不想讓一個帶著孩子的女人,在照顧自己的同時,還要分心照顧孩子,承受過多的壓力。
在朋友的牽線搭橋下,鄧樸方結識了王雁。王雁是一個善良、溫柔且堅強的女性,她被鄧樸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也深深理解他所經歷的苦難。兩人見面后,相談甚歡,有著許多共同的話題和理念。他們彼此的感情逐漸升溫,最終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王雁用她的愛與關懷,精心照顧著鄧樸方。每天清晨,王雁總是早早起床,為鄧樸方準備好營養豐富的早餐,然后幫助他進行簡單的康復訓練。
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王雁都給予鄧樸方無微不至的關懷。她會耐心地為鄧樸方擦拭身體,防止他長褥瘡;會陪著他一起聊天,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會在他工作疲憊時,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給予他精神上的支持。
鄧樸方全身心投入到殘疾人事業中,常常忙碌到很晚。王雁總是默默支持著他,為他打理好家中的一切瑣事,讓他沒有后顧之憂。在王雁的精心照顧和支持下,鄧樸方在殘疾人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無數殘疾人帶來了希望和光明。
他們相互陪伴,相互扶持,共同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成為了令人羨慕的伴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