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問題一直是個燙手山芋,大家的目光通常都聚焦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當局身上。畢竟,大陸想統(tǒng)一,臺灣有些人想搞“獨立”,這對立關系明擺著。
但最近幾年,風向有點變了——越來越多的聲音指出,真正可能把臺海局勢推向危機邊緣的,不是大陸也不是臺灣,而是美國。美國這些年在臺海的動作越來越大,政策、軍事、外交齊上陣,搞得局勢越來越緊張。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臺灣問題就一直是中美關系里的一個大疙瘩。早年間,美國是鐵桿支持臺灣的國民黨政權,冷戰(zhàn)時期把臺灣當反共前沿。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國改口認了“一個中國”,但通過《臺灣關系法》繼續(xù)跟臺灣保持非官方聯(lián)系,還賣武器給臺灣。這幾十年來,美國的政策一直是“戰(zhàn)略模糊”——既不明確支持“臺獨”,也不完全放棄臺灣,留著這張牌跟中國博弈。
但最近十來年,尤其是從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對臺政策開始從“模糊”變“清晰”,動作也越來越高調。到了拜登時期,這種趨勢沒什么減弱,反而變本加厲。政策變了,軍事行動多了,外交上也頻頻插手,弄得臺海這鍋水越來越熱。
特朗普2016年上臺后,對臺政策來了個大轉彎。過去美國對臺灣的支持多是暗地里搞,怕刺激中國大陸。但特朗普不按套路出牌,2016年12月剛當選就跟蔡英文通了個電話,這可是1979年以來美國領導人第一次跟臺灣領導人直接通話,打破了幾十年的慣例。接著,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臺灣旅行法》,鼓勵美臺高層互訪。
2020年,美國衛(wèi)生部長阿扎爾訪臺,這是1979年以來最高級別的美國官員訪臺。到了拜登時期,2022年8月,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又跑去臺灣,搞得沸沸揚揚。
美國公開站臺臺灣,擺明了就是要拉高姿態(tài)。國務院還多次發(fā)聲明,說要“堅定支持臺灣”,這話聽著挺耳熟,但實際動作比以前狠多了。
比如,2021年拜登政府上臺沒多久,就批準了5.6億美元的對臺軍售,2022年又批了10多億美元的軍售案。這擺明了是要把臺灣武裝起來,給大陸施壓。
政策變了,軍事上也沒閑著。美國這些年在臺海的軍事存在明顯加強,軍艦軍機出沒得跟家常便飯似的。過去,美國軍艦過臺灣海峽算是個稀罕事兒,但現(xiàn)在幾乎每個月都有。美國海軍還經常拉著盟友一塊兒來。
2021年10月,美國“杜威”號驅逐艦跟加拿大“溫尼伯”號護衛(wèi)艦一塊兒過海峽,擺出一副“國際聯(lián)盟”的架勢。
2021年有報道說美國特種部隊在臺灣秘密訓練臺軍,2023年還有美國軍機直接降落在臺灣機場。這些動作在大陸眼里就是赤裸裸的挑釁。
尤其是2022年佩洛西訪臺后,中國解放軍在臺灣周邊搞了大規(guī)模式演習,美國也沒消停,繼續(xù)派軍艦過海峽,搞得雙方劍拔弩張。
美國這么積極有它的算盤。首先,臺灣地理位置太關鍵了,扼守西太平洋的咽喉,是美國“印太戰(zhàn)略”里的一顆重要棋子。控制臺灣,就能卡住中國的海上通道。臺灣的半導體產業(yè)全球第一,美國離不開這塊肥肉,尤其是在跟中國的科技戰(zhàn)里,臺灣的高端芯片是命根子。
美國國內政治也推波助瀾。每次大選年,政客們都喜歡拿臺灣問題爭取選民支持。佩洛西訪臺那會兒,正趕上美國中期選舉,她這趟跑得不光是外交動作,也是給民主黨拉票。總之,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強硬,既有戰(zhàn)略考量,也有政治算計,但結果就是把局勢越搞越亂。
臺海這地方本來就敏感,美國一插手,等于火上澆油。以下幾點具體分析下,美國的行為怎么就可能把危機引爆。
美國軍艦軍機在臺?;斡疲螖?shù)多了,難免跟中國碰上。2023年6月,美國“鐘云”號驅逐艦跟中國一艘導彈驅逐艦在臺灣海峽差點撞上,兩艘船最近時才140米。這種事兒要是一個不小心,后果不堪設想。
軍艦還好說,畢竟速度慢,能控制,但軍機就不一樣了。2023年9月,中國一天出動103架次軍機,40架次進了臺灣防空識別區(qū),臺灣戰(zhàn)機緊急起飛攔截。這種高強度對峙,稍微有點誤判就可能打起來。
美國政客訪臺,表面上是“支持民主”,實際上是踩中國底線。佩洛西2022年8月訪臺后,中國直接在臺灣周邊搞了“鎖臺”式軍演,導彈飛過臺灣上空,落進日本經濟區(qū)。這事兒讓全世界都捏了把汗。
中國外交部當時就放話,說美國這是“嚴重挑釁”,后果得自己擔著。后來美國參議員馬基又跑去臺灣,時間才隔了半個月,等于在傷口上撒鹽。這種政治挑釁直接刺激中國采取更強硬的反制,局勢自然就緊繃了。
美國對臺軍售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但最近幾年規(guī)模和頻率都上去了。2022年佩洛西訪臺后,美國馬上又批了10.8億美元的軍售,包括導彈和雷達。中國一看這架勢,直接對臺灣出手經濟制裁,暫停了100多家臺灣食品企業(yè)的進口,還禁了臺灣水果和魚類進入大陸市場。
臺灣經濟本來就靠出口,這一下?lián)p失不小。未來要是美國軍售再加碼,中國很可能變本加厲,搞得兩岸經濟也跟著遭殃。
臺?,F(xiàn)在這局勢,雙方都在高戒備狀態(tài),誤判和意外的風險特別大。2020年就有過一件事兒,美國一架偵察機靠近廣東沿海,中國戰(zhàn)機緊急攔截,差點擦出火花。這種意外事件在緊張氣氛下,很容易升級成大事兒。
《紐約時報》2022年有篇文章就說,臺海如果真打起來,導火索很可能不是大陸或臺灣,而是美國。文章提到三種可能:一是中美軍艦軍機擦碰,二是美國對臺灣的支持讓中國忍無可忍,三是美國政客的舉動直接引爆矛盾。
美國這么折騰,中國不可能坐著干瞪眼。要應對美國引發(fā)的危機風險,得有點招兒,既要硬得起來,也得靈活點。
跟美國打交道,最怕的就是彼此猜來猜去,最后猜錯了打起來。所以,中國得跟美國多溝通,把底線講明白。比如,可以搞個定期的中美戰(zhàn)略對話,或者軍方熱線,遇到事兒能及時說清楚。2021年中美在瑞士秘密會談過一次,談的就是臺海問題,這種溝通得多來幾次,避免擦槍走火。
溝通歸溝通,但實力得跟上。中國這些年軍力發(fā)展挺快,海軍、空軍都上了一個臺階。應對美國挑釁,可以多在臺灣周邊搞演習,展示下肌肉。比如,2022年那次“鎖臺”演習就挺有效,美國和臺灣都老實了幾天。以后這種演習可以常態(tài)化,讓對方知道中國的決心和能力。
中國可以多跟臺灣搞經濟合作,把兩岸綁得更緊。比如,繼續(xù)推ECFA,多開放點市場給臺灣企業(yè)。兩岸經濟聯(lián)系多了,臺灣老百姓自然就不愿意跟著美國冒險,時間長了,美國的影響也就小了。
中國還可以多在聯(lián)合國、東盟這些地方發(fā)聲,爭取更多國家支持“一個中國”。比如,2022年中國跟東盟開了個會,好幾個國家都表態(tài)支持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這種國際支持多了,美國想插手臺海就沒那么容易了。
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角色越來越“顯眼”,它的政策、軍事動作和政治挑釁,真有可能把臺海局勢推向危機邊緣。不是說大陸和臺灣沒責任,但美國這幾年瞎攪和,確實讓事兒變得更復雜了。
中國要想穩(wěn)住局面,既得硬氣應對,也得聰明處理。堅持“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是長遠目標,但眼下得先把美國引發(fā)的風險管住,別讓臺海這鍋水真燒開了。
未來怎么走,還得看中美博弈怎么發(fā)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臺海的和平穩(wěn)定,不是靠美國瞎摻和能實現(xiàn)的,得靠兩岸自己努力,外加點國際支持。美國人自己都發(fā)現(xiàn),他們可能是危機導火索,那我們就得盯著點,別真讓這把火燒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