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D項目要開始自己找飯吃了。”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EOD創新中心主任趙云皓的會議室里,這位全程參與模式設計的專家,用茶杯在桌上擺出兩個點位,形象地解釋道,“政府結束手把手指導EOD項目不是終點,而是市場驅動、自主謀劃的新起點”。
近期,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EOD不再通過國家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推送金融機構,生態環境部也不再開展入庫技術指導。EOD結束7年“育兒期”,正式開啟市場化運作新時代。
EOD的七年養成記
EOD究竟是什么?
簡單來說,它是一種創新性的項目組織實施方式,通過投入巨大的生態工程,與具備盈利潛力的產業項目打包開發,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外部經濟性的內部化,最終達成環境變好、經濟變活、財政減負的三方共贏局面。“這種模式不是簡單的肥瘦搭配,而是強調增肥哺瘦。”趙云皓總結道,EOD即通過產業與生態的深度融合,實現長期共生價值。
回溯EOD模式在我國的發展軌跡,時間要撥回到 2016 年。
彼時,國務院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提出“探索環境治理項目與經營開發項目組合開發模式”,為EOD埋下理論種子。2018 年 8 月,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 “放管服” 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將 EOD 納入政策探索范疇,這一概念開始從紙面走向實踐。
七年間,EOD 模式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逐步完成從 “政策引導” 到 “市場主導”的蛻變。
第一階段是 2020—2022 年的試點先行期。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開發銀行辦公室聯合選取兩批共94個EOD試點項目,旨在立足不同區域實際,以項目為抓手,總結EOD模式實施正反兩面經驗教訓,為制定EOD模式實施的指導性文件奠定基礎。
基于試點經驗,2022 年 EOD 進入項目培育期。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入庫指南(試行)》,搭建 “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管理系統”,通過建立國家項目庫、提供技術幫扶,手把手指導地方包裝優質項目。這一階段,EOD 模式通過技術賦能提升項目謀劃質量,致力于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桿案例。
如今,EOD已邁入自主發展新階段。隨著“入庫指導”的取消,地方政府和實施主體需遵循“自主謀劃,自我發展”原則,獨立識別和推進 EOD 項目;金融機構也將按照 “自主識別,獨立審貸”原則提供資金支持。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EOD模式本身是市場行為,為了EOD模式能實現更健康地發展,需要適應市場變化,其規劃調整、落地布局、產業選擇、要素保障應根據市場靈活調整,也需要金融機構和項目主體進行充分對接。現階段將工作重心從項目培育轉向制度供給,激發市場的創新活力,更有利于實現杠桿效應。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首批 4 個典型參考案例,分別是山東日照水庫流域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EOD項目、浙江溫州“洞頭諸灣·共富海上花園”EOD項目、南京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項目、深圳市鹽田區小梅沙片區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共同構建 EOD 發展生態。
各地為何爭先申報EOD?
在浙江溫州302座島嶼串聯的“百島洞頭”,十處新修復的金色沙灘旁,十五組石屋民宿群正迎來客流高峰。
過去近20年來,洞頭區近岸海域優良水質占比不高、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基礎薄弱、海洋垃圾污染問題突出、部分山體破損裸露制約著海島高質量發展。
為破局,洞頭積極探索生態共富之路,謀劃實施EOD項目。由溫州市洞頭國有資源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作為實施主體,國開行浙江省分行牽頭組建銀團,簽訂了 23 億元融資協議。
這是全國首個海洋生態修復類EOD項目,將礦山修復、海灘整治等生態治理內容,與石屋民宿開發、旅游產品升級等收益性產業相結合,不僅實現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還推動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洞頭區旅游產業增加值13.5億元,占GDP比重達到8%以上,成為共富海上花園建設的典型案例。
洞頭區沙灘整治修復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工 程。圖/ 生態環境部
在廣東省清遠市,首個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佛岡縣潖江流域(龍山段)水生態環境治理及生態產業開發項目”,于2024年底成功入選省EOD項目庫。
《中國新聞周刊》從佛岡工業園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目前該項目已確認實施主體,在4月份簽訂EOD戰略框架協議。項目總投資額高達9億元,其中生態環境治理投資為1.7億元,計劃申請政策性長期貸款7.1億元。
EOD的申報和試點工作一時間在全國各地掀起一陣熱潮。據介紹,安徽、福建、江蘇、山東、浙江、湖北、廣西等省份相繼開展省級EOD試點,出臺創新政策。江蘇省對EOD項目優先提供“環保貸”“環保擔”支持,省財政給予資金獎勵。廣西開發“桂惠貸—生態貸”,貼息比例為3%,貼息一年,最高可貼息500萬元。安徽、福建等省對EOD項目予以綠色金融傾斜支持,優先給予要素保障。
趙云皓分析,各地對EOD的熱衷,源于其精準回應了三大發展痛點:其一,契合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要求,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民生效益的多贏;其二,以生態修復為契機,推動傳統工業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化解 “治污與發展” 的矛盾;其三,通過市場化融資破解環保資金短缺難題,實現生態治理的資金自平衡,避免政府新增負債。
從本質上看,EOD 模式的核心邏輯在于通過“環境治理+產業開發”的打包運作,為生態治理項目注入“造血干細胞”。在投融資層面,它遵循“誰保護誰受益”原則,搭建起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的橋梁;在生態層面,它打通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讓生態價值通過產業發展得以顯性化。正如趙云皓所言,優質的 EOD 項目不是簡單的項目拼湊,而是通過產業與生態的強關聯,形成“生態改善—產業增值—反哺生態”的良性循環。
然而,EOD模式的落地并非一帆風順。隨著政策“培養箱”的撤離,新的挑戰隨之而來,市場化機制既是推動EOD成熟的解藥,也是檢驗其生命力的試金石。要實現EOD模式的落地,需要突破三重門:平衡環境治理的公益性與產業開發的逐利性,協調長周期生態效益與短平快經濟回報,以及政府主導的傳統模式與社會資本的商業邏輯的適配。
EOD如何真正落地見效?
在各地積極謀劃推進EOD模式項目的高峰期,趙云皓辦公室的文件資料堆積如山。
她發現地方申報熱潮背后隱藏著一些共性的問題。比如部分項目對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的關聯性認識不足,將“環境導向”簡單等同于“環境內容”,導致項目謀劃偏離本質;有的地方在謀劃儲備項目時,只考慮EOD項目收益好、財務能平衡,而忽略了產業與治理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市場對項目的認可度、市場主體的可承受度等。
在她看來,項目難以從“庫”中走出去,落地緩慢的主因是前期基礎工作不扎實。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部分實施主體實力不足,產業運營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在項目落實階段,招商效果未達預期,部分參與方對 EOD 模式機制存在誤解。為獲取更多信貸資源,盲目貪大求全、過度包裝項目,導致投資總額 “虛高冒算”,不僅阻礙金融支持,還致使項目要素保障難以落實。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李宏偉在研究中提到,建筑類企業善于施工建設,但在產業經營方面的能力不足;傳統的地方融資平臺善于整合資源,但在建設施工和產業經營等方面存在短板,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意識不強;民營企業綜合考慮項目的長周期風險,以提供技術、參與經營的“輕資產”方式參與,卻不愿意參與投資。
因此,具備集項目策劃、融資、建設施工、產業運營等能力于一體的市場主體尚需培育。
即使順利“入庫”,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據統計,兩批入庫的EOD項目能實現融資的不足30%。可見,EOD 項目落地需滿足環境保護可持續、生態價值可變現、投入資金可平衡等要求,具有標準嚴、綜合性強、要素多、主體要求高的特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議,各地應堅持 “因地制宜、量體裁衣”,重點推進基礎好、融合佳、優勢強、“小而美” 的項目;選擇適合實施主體能力的項目內容,確保活動鏈條通暢;優先發展當地優勢特色關聯產業,保障收益和利潤空間;適度降低項目復雜程度,規模適中,確保輔助活動有力開展。
“EOD不是取代政府投入,而是拓展環保資金的來源渠道。”深圳一家參與過EOD申報的企業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生態修復、產業升級等具備價值溢出效應的領域,市場化機制的EOD模式大有可為。
當政府構建起完善的制度環境,市場形成良性價值循環,EOD 模式必將釋放強大生命力。那些沙灘上的民宿、修復后的礦區里的產業園區,已是最好的注腳,詮釋著 EOD 模式的終極追求,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和諧共生。
參考文章
[1] 趙云皓,王金南.基于價值鏈的EOD模式創新機理與實施機制研究[J].環境保護,2025,53(Z1):12-16.
[2] 李宏偉,王溢晟.EOD模式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思考與建議[J].環境保護,2025,53(Z1):17-20.
發于2025.5.17總第1187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各地追投的EOD到底是什么?
作者:吳利婷
編輯:馬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