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印度社交網絡X平臺(前身為推特)上的兩家中國知名媒體新華社、環球時報賬號忽然無法再向印度用戶展示其內容,外界關注的焦點迅速轉向了印中輿論場上的這場“信息風暴”。
印度民眾想要獲取中國權威媒體關于印巴局勢的最新報道,卻發現兩個主要渠道同時啞火,這一場景顯得格外突兀。
事發的導火索,據印度媒體公開報道,是此前網絡上流傳的一組疑似被擊落的印度戰機殘骸照片畫面中聚集了大量印度當地百姓與安保人員。新華社和環球時報分別在X平臺發布了相關消息,并配以照片。
據印度官方說法,這一消息屬于“假新聞”,繼而迫使社交平臺方按要求采取封禁措施。實際上,因類似消息而被限制的賬號不僅限于中方媒體:據公開數據,圍繞印度戰局發表評論的外國媒體及自媒體總計已接近8000個同樣遭遇了內容屏蔽。
與此同時,在印度國內氣氛卻是另一番景象。5月初,印度舉行為期10天的“勝利慶祝”活動,全印70多位駐外外交官先后被邀請參與“勝利成果”展示。
國際輿論高度關注印度方面大張旗鼓的宣傳攻勢,而伴隨的討論也極富爭議:印度堅稱其空軍獲得壓倒性勝利,然而多方證據,包括網絡上傳播的照片和國際軍事觀察家的解讀令不少人質疑這一說法的真實性。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空軍此次使用了中國產武器,作戰結果也引發了印度社會某種層面的心理反彈。
印度退役中將尚卡爾近日公開表示:“與其與巴基斯坦作戰,我寧愿選擇與中國 隊對抗。巴基斯坦士兵更懂得如何充分釋放中制裝備的性能。”其觀點瞬間在印度網絡平臺熱傳,中國網友也對此評論頗多。
如果追溯近年印中兩軍的直接摩擦,從1962年到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不論是在邊界還是技術層面,歷史紀錄均表明中方在實戰經驗與武器體系方面具備明顯優勢。
此背景下,將現實軍事挫折歸咎于“中國裝備太好,印度士兵“沒機會用好它”,顯然不是外方能夠信服的邏輯。
透過這場“誰掩蓋事實,誰選擇拉黑”的網絡風波,也能看到現代信息戰的嚴峻現實。網絡平臺成了主權、安全與國際話語權較量的前沿陣地。
對于普通網友來說,能否及時獲取真實有效的信息,不單關乎知情權,更考驗信息篩選與價值判斷能力。
媒體環境密不透風并不意味著不會浮現;數字時代的每一次“封禁”,都可能帶來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的討論和反思。
對于任何國家,盲目“辟謠”或者單邊“封鎖”,難以真正安撫民意,坦誠面對事實,或許才是走出輿論旋渦的根本途徑。
這場圍繞印中巴三國的空中較量,給地區安全和國際傳播方式提供了豐富樣本。局勢仍在動態發展,值得所有關注者警惕與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