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多爾瑪巴赫切宮總統府內,一場被國際社會寄予厚望的俄烏直接談判,最終以“毫無成果”的結局收場。這場時隔三年的首次面對面會談,不僅未能緩解俄烏沖突的緊張局勢,反而將雙方深層次的矛盾與博弈暴露無遺,澤連斯基在會還炮轟俄方代表團“級別太低,無法自主決策”。
此次談判源于俄羅斯總統普京5月11日的提議,雙方在土耳其無條件重啟直接對話。澤連斯基隨即高調回應稱“將在土耳其等候普京”,并強調只有與普京本人談判才能解決危機。然而,當俄方代表團名單公布時,烏方卻大失所望:俄方派出的代表團團長是總統助理梅金斯基,成員包括副外長加盧津、國防部副部長福明等中高級官員,而普京本人始終未現身。
澤連斯基對此憤怒不已。他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指責:“俄方派出的代表團級別太低,沒有真正能做決定的人!”這種“高期待、低匹配”的落差,讓烏方認為俄方缺乏誠意。烏總統顧問波多利亞克更是直言:“如果普京不來,談判毫無意義!”
而俄方堅稱代表團已獲普京授權,并強調“談判本就是技術性接觸,無需領導人親自出席”。雙方在“談判規格”上的較勁,實則是爭奪國際輿論主導權的心理戰——澤連斯基試圖塑造“受害者”形象,而俄方則以“務實談判”為名,強化自身對局勢的掌控力。
盡管談判僅持續兩小時,但雙方的核心矛盾早已浮出水面:
停火順序之爭:烏方堅持“先停火30天,再談其他問題”,并要求國際監督機制;俄方則要求優先討論“沖突根源”,包括烏克蘭的中立地位和領土歸屬,并質疑停火會被烏方用于“重新武裝”。
領土紅線:俄方要求烏軍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四地撤軍,并承認俄對克里米亞的主權;烏方則強硬表態“寸土不讓”,堅持恢復1991年邊界。
美國陰影下的博弈:特朗普政府雖未直接參與談判,但其影響力無處不在。烏方在談判前與美國、土耳其舉行三方會議,試圖將“美國安全承諾”作為談判籌碼;而俄方則要求停止西方對烏軍援,并將其作為談判前提。
澤連斯基在談判前后頻繁與特朗普通話,后者雖聲稱“希望結束戰爭”,卻始終拒絕親赴土耳其施壓。這種“美國式曖昧”讓烏克蘭陷入被動——既需要西方支持,又不得不面對特朗普“交易優先”的務實態度。
作為東道主,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試圖以“調停者”身份提升地區影響力。他不僅促成談判重啟,還推動美、俄、烏、土四方對話的構想。然而,這場精心策劃的談判最終如此草草收場。
有分析認為,澤連斯基的會后在網上發聲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秀。通過將談判失敗歸咎于俄方“級別不夠”,他既向國內民眾展現了“強硬立場”,又向西方盟友傳遞了“烏克蘭需要更多支持”的信號。
盡管俄方宣稱對談判“基本滿意”,并計劃推進1000名戰俘交換,但短期內俄烏沖突的僵局難以打破,烏方認為俄方“以談促戰”,俄方則指責烏方“借談判拖延時間”。雙方在核心議題上的立場如同平行線,毫無交集。其次是俄軍近期在頓巴斯地區持續進攻,烏軍則依靠西方援助艱難防御。若戰場態勢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任何停火協議都可能是“空中樓閣”。
這場談判印證了一個殘酷現實:在俄烏沖突中,外交手段的效力始終受制于戰場上的炮火聲,當俄烏戰場上的子彈還在飛,和平協議只是一張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