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預訂中國集裝箱量七天激增300%,上海港美線艙位爆滿,深圳鹽田港調度系統進入“戰時狀態”。外貿工廠從4月的“停工待單”到5月的“三班倒趕工”,針織廠縫紉機聲、港口起重機轟鳴聲,勾勒出一幅“剛需驅動”的復蘇圖景。
這一切的改變,源于5月14日生效的《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聲明宣布中美各取消91%的加征關稅,暫停實施24%“對等關稅”90天。這一突破被視為特朗普發動關稅戰以來最實質性的緩和。
要知道,自2018年首輪340億美元加征關稅起,中美累計互征關稅規模一度超過5000億美元,此次近九成稅率歸零,堪稱“貿易冰川”上的第一道裂痕。
正如商務部所言,這是“平等對話的重要一步”,但狂歡背后,仍需追問:這頓“好飯”究竟是階段性和解,還是戰略轉向的起點?
港口輪船上堆滿集裝箱 資料圖
市場狂歡:300%激增背后的“應激反應”
集裝箱訂單暴漲300%,本質是三年關稅擠壓下的需求“脈沖式釋放”。
美國進口商經歷了“加稅—囤貨—去庫存—再缺貨”的循環,此次政策窗口期讓他們急于填補貨架;
而中國出口商則在“RCEP紅利”與“美國市場”間艱難平衡,如今不得不重啟北美產線。但這種“報復性出貨”暗藏風險。國內許多外貿企業負責人坦言:“我們不敢接超6個月的長單,因為特朗普的‘推特政策’比天氣還難預測。”
更值得細究的是“航運爆艙”的雙重隱喻:一方面,它印證了中美經濟“你中有我”的基本面,就是即便在科技脫鉤、政治博弈加劇的當下,雙方年超6000億美元的貨物流動仍難以割裂。
而另一方面,這種“物理連接”的緊密與“制度信任”的脆弱形成鮮明反差。當美國商務部同時在醞釀將中國芯片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時,市場狂歡與戰略遏制的并行,揭示出中美經貿關系的“二元悖論”:生意歸生意,博弈歸博弈。
美國商務部醞釀將中國芯片企業列入實體清單 資料圖
深層博弈:關稅緩和與科技封鎖的“雙線作戰”
就在市場為關稅松綁歡呼時,英國《金融時報》披露的“芯片黑名單”計劃如冷水澆頭。報道稱,美國商務部已編制了一份中國企業名單,計劃將多家中國芯片制造企業列入出口黑名單。
這種“經貿緩和+科技圍堵”的組合拳,暴露了美國對華戰略的本質:在低端產業鏈尋求成本緩解,在高端產業實施精準打擊。從華為到中芯國際,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絞殺從未停歇,此次關稅讓步更像是“以市場換技術遏制”的策略調整。
而特朗普一邊要求美聯儲降息對沖關稅通脹,一邊用關稅大棒制造通脹壓力;一邊對中國暫緩高關稅,一邊讓商務部準備新的制裁名單。這種“政治真人秀”式的決策風格,讓全球供應鏈陷入“短期利好與長期風險”的糾結。
美聯儲對降息要求的觀望,本質是對政策不確定性的投票,當關稅如“橡皮筋”般時緊時松,貨幣政策又怎能精準錨定?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資料圖
冷思考:超越“關稅周期”的結構性挑戰
此次緩和值得肯定,但不應高估其戰略意義。中美經貿的根本矛盾,早已超越關稅稅率的加減。中國產業升級與美國“制造業回流”的對沖、數字經濟規則主導權的爭奪、全球價值鏈重構中的角色博弈,這些結構性問題遠未解決。
對中國企業而言,短期應抓住窗口期優化庫存、開拓多元市場,但更需警惕“政策依賴癥”。當某針織廠工人在趕制美國訂單時,隔壁車間已在調試智能化設備,因為他們明白,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技術護城河,而非關稅政策的“天氣變化”。
而對全球經濟而言,中美“合則兩利”的道理無需多言,但如何將短期共識轉化為長效機制,如何在競爭中建立“沖突管控”規則,才是避免重回“關稅過山車”的關鍵。
好飯不怕晚,但怕“夾生飯”。當集裝箱船滿載貨物駛向大洋彼岸時,甲板上的陽光與暗礁下的湍流,共同構成了21世紀中美經貿關系的真實圖景。市場可以為短期利好歡呼,但理性的決策者必須盯著海平面下的冰山,那才是決定航向的關鍵。
編輯: 周雯飛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