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一種工具,也是一門藝術,“它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書法是一種文化,可以滋潤人的生命;臨池是一種境界,人若能進入這種境界,油然而生出情致。尤其在心情佳好時,欣然握管,筆之所到,情致隨至,氣運毫端,筆走龍蛇,心儀畫沙屋漏,意追神韻氣勢,以至遍身熙陽敷和,營衛通利,欲罷不能,幾近忘情。置功利于腦后,拋煩惱于九霄,如入無極太空,物我兩忘。要進入這種境界,除了刻意求工外,必須不斷提高審美水平,關鍵還在于悟性,悟之愈深,境界愈高。孰能識得個中三昧,自可神而明之。古代有成就的書法大家,都具有崇尚自然、造化天地、超然物外、神情坦蕩的人格氣質。有人說書如其人,書法乃書人之內心獨白,是書家以“線”的形式對生活體驗的抒發。所謂“書者,心之跡也"“有味道的人,才能寫出有味道的書畫”。書法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天真爛漫是吾師”。有哲人說“藝術之要,不在門道,而在味道;藝術欣賞之要,也不在懂得,而在喜歡”。
臨池之樂:從習字到悟道
余臨池習字始于黃口之年,是幼時的必修課,少年蒙昧,敏悟未開,心里并不十分喜好,但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逐漸生出興趣,以致成為自己終生的愛好。記得70年代下鄉巡回醫療,簡陋的行囊中筆墨紙硯是必備之品,白晝巡回于田間農舍,切脈找方,入夜清風蛙聲伴我燈下習字,萬籟俱寂,沉潛于字里行間,其樂也融融,忘卻了農村生活的清貧和寂寞。及至返回醫院工作,雖然門診病房比較忙碌,但仍偷閑握管臨池,以盡旨趣。之后,來到喧囂的大都市,教學臨床又益繁忙,即使如此,稍有余暇,仍情不自禁地取出所藏碑帖把玩再三,看到會心處,常常抑制不住內心蠢蠢欲動,于是展紙濡墨,信手提筆,涂鴉幾行,以解渴慰。賞云:佳趣興至即提筆,待飯未來還習書。
余練書法,青少年時是為了把字寫得好看一些,后來則純粹是一種感覺的需要,內以怡神,外以養身。我特別鐘情于臨池時的感覺,你看那顏字的凝重敦厚,柳字的清秀俊逸,歐字的嚴謹含蓄,王字意韻的雅致簡靜,蘇字的跌宕起伏,常常令我悠然神往,樂此不疲。歷代真、草、行、隸、篆的代表名作,有時似涓涓的流水、委婉的琴聲;有時如咆哮的大海、疾走的奔馬;有時如亭亭的少女、妙齡的佳人;有時似大漠孤煙,風輕云淡;有時如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書法作品把書者深邃的情感融化在美妙的點畫之中,這是氣質、稟賦、學識、品德、個性的融合,是“形質”和“情理”的交流,引人以美妙的遐思,給人以趣味和歡愉。我深深體味,書法可以使人淡定寧靜,書法可以改善一個人的情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助于身心健康,古人有“書者,抒也”之謂。
書道醫道——同根同源的智慧
書法與中醫學有著不解之緣。自古書家通曉醫道者不勝枚舉,王獻之《鴨頭丸帖》、張旭《肚痛帖》、蘇東坡《覆盆子帖》、黃庭堅《方藥墨跡》等,均是書法藝術中的瑰寶,實際記錄的是醫家的處方和脈案。而許多名醫同時也擅長書藝。東晉名醫葛洪曾為天臺山摩崖石刻書寫“天臺之觀”四個字,被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稱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清代婦科大家傅青主的書法被稱為“清初第一寫家”,近代世醫何鴻舫“不獨醫林仰宗匠,即論書法亦傳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近代海上名醫方案存真》,堪稱渾金璞玉,乃是書作之精品,醫學前輩深厚的文化造詣令人敬慕,書法講求精氣神,此與岐黃之學融貫。診病識得精氣神,則立方遣藥必能切中肯綮;臨池若得精氣神,則運筆著墨心手相應。一幅上乘的書法作品,可以彰顯兵心墨華,剛柔相濟,陰陽相生,虛實得宜,神韻流動,氣勢不凡的精神;一張好的處方,往往體現知常達變,標本兼顧,動靜得宜,章法有度的風范。書道、醫道,理無二致。誠如一位智者所說,“只要井打得深,地下水是相通的”更何況醫道書道皆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因此,學醫、習書通一理耳。
來源:上海中醫藥報
泰坤堂特邀專家
王慶其
門診時間:周二上午
在線掛號,優先看診
簡介
1 944年12月出生于六世中醫之家,1981年畢業于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名師、終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五批全國 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中國藥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市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分會副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內經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 現任上海中國藥學會內經學專業委員會顧問,《辭海》中醫學科主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特聘教授、上海第二軍醫大學中醫系兼職教授、美國加州中醫藥研究院學術顧問、臺灣長庚大學中醫學院客座教授。
王慶其教授師承著名中醫藥學家方藥中教授、國醫大師裘沛然教授; 從事中醫內科臨床近50年,執教《內經》近40載。 擅長診治脾胃病、神經、心理疾病及疑難雜癥等。 “治脾胃者安五臟,治五臟可調脾胃”是王慶其教授治療脾胃病的基本觀點,用中醫經典理論指導臨床脾胃病的診療,同時結合對經典的理解和臨床的經驗,提出了如“臥不安則胃不和”、“治胃先治心”、 “脾主黏膜”、“補氣托瘡治療潰瘍病”、“陰陽氣血俱虛者治脾胃”、“頑病不妨治風”等學術理念指導臨床脾胃病及疑難雜癥的診療。 王教授汲取了《內經》“天地人”三才一體的醫學模式,以中醫心身理念為指導,“形神合一”理論為基礎,辨證“形、氣、神”三者互參,強調醫生治療患者疾病當“心身同治”。 在處方用藥方面,尤其是在診治疑難雜病和頑癥痼疾方面,王慶其教授遵循導師裘沛然先生“大方復治、反激逆從”的經驗,根據臟腑功能特點,運用相反相成之藥對,使許多患者轉危為安。
王慶其教授在他近半個世紀的臨床實踐和教學生涯中,主編或副主編學術著作40余部,發表論文250余篇,代表著作有《內經臨證發微》、《黃帝內經心悟》、《黃帝內經專題研究》、《內經臨床醫學研究》、《王慶其醫學選集》、《杏林散墨——王慶其醫論醫案集》、《杏林散葉——王慶其醫話醫案集》等等。培養碩、博士生30余名,博士后 6名,學術傳承人10余名。同時,王慶其教授從事臨床研究,先后承擔主持國家科技部“十五”攻關課題和“十一五”支撐計劃子課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上海市教委等多項科研課題。主編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全國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內經選讀》、衛生部中醫藥研究生規劃教材《黃帝內經理論與實踐》《黃帝內經病證學概論》等,曾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著作一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名師高徒獎”、科技學術著作二等獎,上海市教委優秀本科教材一等獎,全國高等中醫藥優秀教材將,2009年榮獲上海市模范教師、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師德師風先進個人等稱號。
擅長運用中醫方法治療消化道及神經內科疾病,包括胃及十二指腸病、結腸病、偏頭痛、癲癇、三叉神經痛、面癱、腦血管后遺癥、神經癥、更年期綜合癥等。
公眾號上回復
“王慶其+看診人姓名+手機號+
看診日期+初/復診”
即可預約掛號
或點擊閱讀全文,在線預約
*點亮在看,為健康點個贊!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