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地的褶皺里,無數村落正經歷著千年未有的文化嬗變。當古戲臺上的木雕彩繪與數字投影相遇,當青石板路上的茶馬古道與文創市集交匯,當苗家繡娘的指尖生花技藝出現在國際奢侈品領尖袖口……一場關乎文明傳承與創新的對話正在上演。
鄉村文化記錄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前世今生,彌足珍貴。鄉村文化振興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我們既要守護中華文明傳承的基因密碼,又要激活傳統文化創新的時代密碼,方能奏響鄉土文明的新樂章。
守其根脈是文化基因的傳承之道
行走在中國的千村萬寨中,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化符號常常讓我們熱淚盈眶。在重慶酉陽酉水河畔土家族建筑博物館的飛檐翹角間,匠人們沿用傳統的營造技藝,讓一行行古樸神秘的魯班文在門楣上清晰可見,這種跨越 2000 多年的技藝傳承,恰似活態的文化基因庫。福建土樓里,客家人將《朱子家訓》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讓倫理道德在青磚黛瓦間生生不息。這些文化密碼的存續,不僅需要物質載體的修繕,更需要精神血脈的延續。云南哈尼梯田的“四季生產調”,將農耕智慧化作歌謠代代傳唱;陜西華縣皮影戲班走鄉串鎮,讓光影藝術在田間地頭生生不息。千年萬年,滄海桑田,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一代代中國人都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讓中華文化基因在動態中傳承賡續。這份執著的堅守造就了人類歷史上唯一不曾中斷的偉大文明。
開其新境是文化形態的破繭之路
歷史車輪不可阻擋,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日新月異。今天,數字技術的浪潮正重塑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也重塑著鄉村文化圖景。湘西苗繡傳承人將紋樣數字化,通過3D打印讓傳統技藝走進現代家居;宜興紫砂陶藝大師開設云端工坊,讓千年窯火在直播間熊熊燃燒。這些創造性轉化突破了時空界限,使鄉土文化重獲新生。在浙江松陽縣,“鄉村798”藝術聚落將廢棄的古老糧倉改造成集藝術、自然、生態、歷史和文化于一體的創意空間 ;在四川明月村,陶藝工坊與民宿經濟完美融合,傳統文化要素經過現代設計語言的轉譯,迸發出驚人的美學價值與經濟活力。勇敢的人先成功,這些路徑創新突破了鄉村振興同質化困局,讓“沉寂的文化資源”產生幾何級裂變效應,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融通共生是文化生態的重構之策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傳統文化借力新技術手段的同時,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借助傳統文化的魅力“實力圈粉”。李子柒用短視頻記錄傳統手工藝和生活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為她帶來億萬粉絲的“潑天流量”,同時反哺著古老技藝的傳承。這種守正創新、相得益彰的辯證法,在江蘇周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沈廳的磚雕門樓與現代光影秀交相輝映,當“萬三蹄”的傳統制作工藝遇上分子美食技術,傳統文化實現了時空維度的雙重超越。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一種催生文化新質生產力的神奇化學反應。
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鄉村文化振興既需要對傳統文化保持虔誠敬畏,又需要發明家般的創新勇氣。當福建土樓的夯土墻內響起搖滾音樂節的熱鬧喧囂,當陜北窯洞的剪紙藝術登上巴黎時裝周,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當代重生,更是一個民族文明創新能力的生動展現。這種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終將在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上,寫下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史詩!
(本刊編輯部)
來 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10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