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正式投入運營以來,
各科室相繼完成了多個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首例手術”,
為院區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期,
花都院區再創新紀錄,
多個學科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
創新診療與人文關懷深度融合,
為患者帶來更精準、更溫暖的醫療服務,
助力他們重獲健康,擁抱新生。
01
從“疑”到“明”
他們在床邊解決治療難題
4月27日,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唐恬恬副主任醫師與李岳威醫師成功完成院區首例床邊經支氣管鏡肺活檢術。
患者為一名52歲男性,因放射性腦病住院治療,其胸部CT意外發現肺內多發結節樣病灶,性質不明。經會診后,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團隊為其實施了床邊支氣管鏡檢查,在內鏡下行經支氣管肺活檢術,順利取得肺組織標本,病理結果證實為良性病變,為后續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
目前,團隊已在多個科室開展床邊支氣管鏡操作,顯著提高了患者的診療便捷性和精準度。
院區首例床邊經支氣管鏡肺活檢術
02
血管通路技術雙突破
他們為透析患者筑牢“生命線”
4月至5月,花都院區腎內科在楊瓊瓊教授帶領下連續實現兩項血管通路技術突破。4月24日,團隊為慢性腎小球腎炎尿毒癥患者成功實施院區首例自體動靜脈內瘺成形術,張瑞主治醫師與楊志輝醫師精準完成左前臂內瘺建立,術后震顫良好,李佳佳副主任醫師和向風血透護師為患者提供了詳細的術后維護指導。5月9日,團隊又為一名慢性腎炎綜合征慢性腎臟病5期(急性加重)合并肝移植患者完成院區首例帶隧道帶滌綸套透析導管置入術,術后動靜脈端回抽順利,導管尖端精準定位,功能理想。
兩項技術分別針對不同臨床需求,為血透患者提供了個性化解決方案,標志著花都院區腎內科在血管通路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為尿毒癥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長期透析解決方案。未來,腎內科將進一步完善血管通路技術體系,開展疑難內瘺成形術等進階術式,為患者提供“評估-手術-透析”一體化服務,守護每一位尿毒癥患者的“生命線”。
院區首例自體動靜脈內瘺成形術
術后進行通路維護宣教
院區首例帶隧道帶滌綸套透析導管置入術
03
強強聯手
他們為患者“換”出新希望
近日,腎內科與神經科協作,成功為一名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CIDP)患者實施血漿置換治療。
針對該患者病情復雜、常規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神經科沈慶煜團隊與腎內科楊瓊瓊教授團隊共同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治療過程中,醫護團隊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動態調整治療參數,確保治療安全有效。經系統治療,患者病情得到顯著改善,充分彰顯了多學科協作在疑難病例救治中的治療優勢。
神經科沈慶煜教授查房
血漿置換過程
04
多學科協作
他們用微創改寫治療格局
4月30日,在醫院副院長、膽胰外科學科帶頭人劉超教授的指導下,吳文睿副主任醫師、馮銘彬主治醫師聯合手術麻醉中心,成功完成了院區首例腹腔鏡肝葉切除術。
患者為31歲女性,因體檢發現肝部占位前來就診,CT和MR檢查顯示肝左外葉多發性占位性病變,臨床診斷為肝惡性腫瘤。經過多學科會診和術前評估,團隊決定對其進行腹腔鏡肝左外葉切除術。手術過程精準順利,出血量少,術后恢復良好。手術的成功,標志著花都院區在肝膽胰微創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自膽胰外科三區在花都院區開區以來,持續引進先進設備并加強團隊培訓,形成了多學科協作的精準診療體系。未來,膽胰外科團隊將繼續提升肝膽胰疾病救治能力,為患者提供更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術后,團隊與患者合影
05
機器人助力
他們讓職場女性重獲無痕人生
鄭女士是一位職場白領,因發現“左耳垂下方腫物3周”入院就診。穿刺活檢確診為腮腺良性腫瘤后,她陷入了兩難境地,既需要治療,又擔心傳統手術會留下明顯疤痕或造成面神經損傷,影響職業形象。
4月23日,耳鼻喉科梁發雅教授帶領的手術團隊為鄭女士實施了華南地區首例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經發際線切口左側腮腺腫瘤切除術。團隊利用花都院區配備的新一代達芬奇機器人Xi手術系統進行精準操作,結合面神經實時監測技術,確保了腫瘤的完全切除,同時最大程度保護了面神經的功能。術后切口完全隱藏在發際線內,患者面部表情自然如常,術后效果超出預期。“簡直不敢相信!”鄭女士激動地表示,“不僅腫瘤切除了,而且完全看不出做過手術,這對我這樣的職業女性來說太重要了。”
梁發雅教授指出,腮腺腫瘤是常見頭頸部疾病,多數為良性,建議發現耳周無痛性腫物應及時就醫,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代微創技術已能兼顧治療效果和美觀需求,最新的機器人手術可為更多患者帶來治療新選擇。
梁發雅教授團隊進行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現場
術后患者無面癱,切口隱蔽在發際線中
06
不再模糊
他們為行動不便高齡患者
帶來“看得見”的希望
95歲高齡的李爺爺多年來飽受白內障困擾,術前視力僅能看清眼前手指,生活難以自理。李爺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且伴有心臟問題,眼科藍育青教授團隊組織多學科聯合評估,通過微創超聲乳化技術,僅用十幾分鐘就順利完成手術。術后,李爺爺的視力提升至0.3,他欣喜地說:“一點都不痛,比想象中輕松多了!我還要麻煩藍主任幫我做第二只眼睛呢!”
來自蘭州的閆阿姨半年前在當地醫院接受白內障手術后,持續出現角膜水腫、視力模糊等問題。輾轉來到花都院區后,宮海軍副主任醫師團隊為其制定了精準的二次治療方案,通過藥物聯合治療和手術干預,右眼視力從0.15提升到0.5。閆阿姨非常信任醫療團隊,并主動要求接受第二只眼的白內障手術。術后第二天,她的視力恢復至0.8,雙眼視覺重歸清晰。“熱心為民仁心術,醫術精湛再回春”是她對醫護團隊的感謝。
目前,花都院區眼科已建立完善的日間手術體系,為高齡、行動不便及長期受眼疾困擾的患者帶來了“家門口”的優質醫療服務。通過微創手術和精確的治療方案,患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并且當天入院、手術、出院,大大減少了患者的等待時間與就醫負擔,尤其適合白內障、翼狀胬肉、玻璃體注射等常見眼科手術。自運行以來,花都院區眼科日間手術病區已順利完成超過30例日間手術,患者術后恢復良好,且術后視力明顯提升。未來,眼科日間手術病區將繼續拓展日間手術病種,進一步提升服務的覆蓋面與治療效果,真正實現“小手術、大民生”的惠民目標,為更多眼疾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精準的醫療服務,助力更多患者恢復光明視界。
藍育青教授團隊手術現場
宮海軍副主任醫師團隊手術現場
患者為宮海軍副主任醫師團隊送上錦旗
07
術中緊急冰凍
他們與時間賽跑
3月12日,病理科聯合乳腺腫瘤中心五區和手術室成功完成了院區首例術中冰凍病理診斷。病理技術團隊與臨床團隊緊密協作,全程無縫銜接,從接收標本到出具診斷報告,全程僅用30分鐘,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關鍵依據。
首例的成功,標志著花都院區病理科正式開啟術中快速診斷服務,不僅填補了區域內的技術空白,更以“精準快”,為臨床手術方案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支持,為生命救治贏得寶貴時間。
病理科團隊取材、制片現場
來源: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編輯:楊爍
復核:吳敏娜
校對:賈愚 彭天陽
審核:鄧必彥
內容推薦
“花都發布視頻號”內容推薦
“花都兩會”系列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