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柘林鎮,有這樣一種聲音,它誕生于阡陌縱橫的農田之間,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情感,這便是奉賢區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柘林地區市井歌謠,人們更習慣稱它為 “田山歌”。近日,由柘林成校與柘林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聯合舉辦的“柘林市井”歌謠(田山歌)培訓班在“柘鄰坊”正式開班,吸引了30余位不同年齡段的學員踴躍參與。
走進教室,悠揚婉轉的歌聲與二胡聲此起彼伏。培訓老師王正榮手拉二胡伴奏,學員們緊盯著手中的手寫樂譜,手不時輕打著節拍,正全神貫注地跟著節奏練習“田山歌”,聲音或清脆、或渾厚,“哎呀啊”的拖音交織在一起,仿佛將人帶回了往昔那熱火朝天的農耕場景。
“過去‘田山歌’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形式,在農村地區廣泛流傳,主要由群眾口頭創作、口耳相傳為主,如今唱的‘田山歌’就是人們口口相傳中傳承下來的。”王正榮介紹道,“‘田山歌’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濃郁的生活化氣息,歌詞里唱的都是農民日常勞作、生活中的瑣事,特別接地氣,而且曲調朗朗上口,不需要什么專業的音樂基礎,人人都能跟著唱。” 多年來,王正榮數次拜訪“田山歌”非遺傳承人,虛心向他們學習各種曲目,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一一記錄、整理成冊。
這些珍貴的手寫樂譜蘊含著“田山歌”的獨特韻律,是“田山歌”傳承的重要載體,不僅記錄著詳盡的歌詞與曲調,更為學員們架起了學習的橋梁。“我是第一次接觸‘田山歌’,剛開始很怕自己跟不上,但老師教得很仔細,才上了2次課就學會了4首曲子,大家聚在一起說說唱唱,感覺特別有意思。”學員吳秋鳳說道。
據悉,“田山歌”是舊時農民在農田勞作或小憩時解悶逗樂、戲耍比試所形成的文化自娛方式。其口語化特征明顯,字句短小精煉,押韻上口,便于傳唱,經過代代相傳、日積月累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口頭文學。2006年,柘林市井歌謠(田山歌)成功入選奉賢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過去,田間地頭就是天然的舞臺,農民們一邊辛勤勞作,一邊用歌聲抒發情感、傳遞信息。春種秋收,歲月更迭,“田山歌”見證了柘林鎮的發展變遷,也成為了當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柘林鎮通過開展常態化的“田山歌”排練培訓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隊伍中來,在傳承與創新中奏響農耕文化的時代新曲。
報送:韓怡文(柘林鎮)
編輯:何芹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