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日前,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發言人確認,迄今巴方擊落5架印度戰機,分別為3架陣風、1架米格、1架蘇-30。他還表示,印巴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上的交火仍在持續。印度媒體《印度教徒報》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至少3架印軍戰機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墜毀。盡管印度方面尚未正式表態確認損失,但據報道,一名法國高級情報官員透露,法國方面確認印度空軍的一架陣風戰斗機被巴基斯坦方面擊落。這是“陣風”戰斗機首次在戰斗中損失。
法國陣風戰機(資料圖)
大名鼎鼎的“陣風”戰機在印巴沖突中落敗,這也讓殲-10C火爆出圈。“陣風”的設計思路始于70年代末,典型運用場景就是法國的殖民地干預,又因法國人錢不多,該戰機既要小巧、艦載,又要大掛載、大航程,這些互相矛盾的四大指標決定了“陣風”的設計特點,也導致了它的雷達探測距離和導彈可用射程的硬傷。根據資料,印度購買的“陣風”極有可能仍不具備使用先進的“流星”導彈的能力,大概率掛著80、90年代技術的“米卡”導彈,闖進了克什米爾戰場,最終落敗。
印度購買“陣風”的初衷是應對巴基斯坦和中國。2025年4月,印度剛與法國簽署74億美元協議,采購26架“陣風”用于部署在“維克蘭特號”航母上。這筆交易被印度媒體稱為“海空戰力升級里程碑”。然而,僅一個月后,“陣風”便在實戰中被擊落3架,直接暴露了印度軍工體系的致命缺陷。更諷刺的是,印度空軍的“萬國造”裝備體系在此戰中徹底崩潰。從俄制米格-29到法式“陣風”,再到美制預警機,這些系統彼此無法兼容,導致印度飛行員在面對巴方一體化作戰體系時陷入混亂。
這場空戰已不僅是軍事對抗的勝負,儼然更成為全球軍貿定價權爭奪的分水嶺。中國軍工的殺手锏是性價比與開放生態的融合。殲-10成本不足陣風的1/3,從實戰打靶結果看,卻通過數據鏈共享超越陣風的作戰效能。印巴空戰證明,戰爭勝負從來不是武器價格高低決定的,技術參數堆砌不出國家安全,體系化的作戰標準才是制勝的關鍵。中式軍備體系就是要讓更多國家以合理成本獲得安全保障的能力,中國軍工正努力終結西方百年軍火暴利時代,書寫國際公平貿易的新范式。
印度航母維克蘭特號(資料圖)
據“國防部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日前,國防部長董軍應邀訪問法國期間與法國防部長勒科爾尼舉行會談。雙方就兩國兩軍關系、國際地區形勢和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就加強兩軍務實交流合作達成共識。會談前,勒科爾尼為董軍訪法舉行歡迎儀式,并陪同檢閱儀仗隊。
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此次訪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釋放了重要信號。“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安全形勢復雜嚴峻的情況下,董軍出訪法國,就加強兩國兩軍關系,增強兩軍務實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位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法國是歐洲舉足輕重的大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重要國家,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此之際,董軍訪法是兩軍持續向好的信號。
法國防部長勒科爾尼(資料圖)
這次合作意義非凡,從國際格局來看,歐洲一直在尋求擺脫美國的全方位控制,追求戰略自主。法國與中國加強軍事合作,標志著歐洲在軍事合作上有了新的選擇,不再完全受制于美國。實際上,法國軍工產能不足,陣風戰機訂單積壓嚴重,而中國在制造業領域實力強大,雙方在零部件生產和原材料供應等方面有廣闊的合作空間,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中法軍事合作釋放出強烈信號,預示著未來在國際軍事和政治舞臺上,中法合作將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值得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