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聞訊: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夕,5月16日,天津市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場活動暨津南區“生態+研學文旅”路線發布儀式在津南區北閘口鎮月橋文化倉舉行。
生物種類“家底”更厚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系統的基石,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基因,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萬物共生和美永續”,呼吁各締約國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創和美永續之路。
天津地處太平洋西岸,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態要素齊聚,兼有森林、濕地、海洋三大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近年來,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將生物多樣性融人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與綠色發展、減污降碳等協同發力,在政策法規、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生態保護修復、科普宣傳等方面持續高標準推進。
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天津市以遺鷗、東方白鸛、黃檗為代表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成效顯著,已觀測記錄鳥類452種,較10年前記錄種類增加了36種,消失近30年的野生縊蟶再現海灘;哺乳類野生動物已經觀察到食肉類豹貓、豬獾、亞洲狗獾等物種的數量近年來有所增加;嚙齒目物種松鼠、巖松鼠,幾乎遍布天津各森林生態系統。同時,野生植物多樣性不斷豐富,共有維管植物約1049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野大豆、紫椴、黃檗、軟棗獼猴桃、手參5種。
4條生態研學線路發布
天津市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場活動上,本市發布了4條“生態+研學文旅”路線:濱海美麗海灣之旅、津南生態稻耕之旅、西青生態田園之旅、薊州山水之旅。
其中,津南生態稻耕之旅線路,包括:小站稻作展覽館—會館村小站稻核心種植區—安平順達合作社—綠屏·八里灣—金谷集團蔬香園—佳沃世界—前進村(歸營林居)—沽水·孫莊—月橋文化倉。通過串聯綠屏·八里灣、小站稻核心種植區、月橋村等特色場景,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教育、文化體驗深度融合,引導青少年觸摸鄉土自然脈絡。
天津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趙文喜告訴記者,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緊緊圍繞“兩山“轉化不斷探索方法路徑,深入挖掘生態內涵和生態價值,開展專題調研,并組織生態環保、旅游、研學策劃等專家團隊,選取4個地區,立足各地資源特點,本著“邊玩邊學”的體驗理念,策劃了4條“生態+研學”文旅路線,不僅讓參與者親近自然、感受生態之美,還在實踐與學習中,加深對生態環境保護、海洋強國戰略、農業知識及歷史文化的理解。
津南打造“津城綠谷”
津南區是天津市“三區兩帶中屏障”生態空間格局和環首都生態屏障帶重要生態節點,2022年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津南區不僅在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攻堅戰中均交出了亮眼的答卷,還積極探索和創新實踐,進一步豐富兩山轉化模式,拓寬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在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了解,津南區依托濕地、河流、林田交織的獨特生態本底,持續打造“津城綠谷”,298種種子植物編織出多彩生態錦緞,菊科、薔薇科等優勢物種形成錯落有致的植被群落。其中56.23%的草本植物構成生態基底,21.51%的喬木撐起立體綠廊,而小站稻田里上百個優質稻種在130-170天的生長周期中,訴說著種質資源庫的豐饒。
津南區還在全市率先完成“園區圍城”治理,整治2000余家散亂污企業;瞄準綠色運輸新賽道,800輛氫能重卡投入使用;創新“氣象+環保+高校”互聯互通共商共建機制;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大幅提升,劣V水體全面消除;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土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攻堅戰在這里交出亮眼答卷。
目前,津南綠屏一級管控區內,26%的森林覆蓋率與65%的藍綠空間,孕育出獨特的生態小氣候。5萬畝小站稻田翻涌金色波浪,1600畝經濟林下綻放產業新機,生態紅利正轉化為民生福祉。380平方公里的城市綠肺,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場。
(津云新聞記者 霍艷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