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賈又福是我國成就卓著的山水畫家
賈又福潛心山水畫藝術創作和中國畫理論研究數十年,曾三十多次深入太行山區體察感悟生活和自然,其繪畫逐漸形成幽邃神秘的山水畫審美風格和語言樣式。同時,賈又福教授還長期從事山水畫教學實踐和研究,逐步確立了一套適應時代進步要求的山水畫教學體系。這一教學體系不僅是對以李可染大師為代表的優秀教學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更是根植于中國畫傳統的契合中國畫根本發展規律的再創造。它的基本框架是“加強傳統教學、深化寫生教學、強調開拓精神的創作教學”復合化教學模式。賈又福山水畫教學思想體現了學院派學術體系一貫的嚴肅性和完整性,標志著新山水畫學術理念的萌發和成長。
二、龍瑞:山水,師承李可染、梁樹年
龍瑞重視寫生,但他一開始就喜歡有力的筆線色皴,而不鐘情于反復的渲染。20世紀80年代后期,他多次赴歐美考察藝術,觀念有所變化,決定“跳出形的束縛”,創作了一批強調構成的作品,從而拉開了與寫實山水的距離,突出了視覺張力,成為革新山水畫的代表之一。龍瑞生于成都,求學于北京,南人北相。南北兼綜的素質在他的繪畫藝術中燦然可睹:氣象博大而筆式精妙,丘壑高大綿長而點景生動怡人,能將燕趙慷慨悲歌之氣與吳越小橋流水人家冶為一爐,亦能將黔蜀山野氣象同市井都市紅塵勾兌一壺。筆墨中正蒼厚,卻不乏風流蘊藉,格局大開大闔,過渡卻微妙精細。
三、白云鄉:筆法遒勁有力,墨色節制有度
色彩淡雅地點綴畫面,更使筆墨生輝。白云鄉愛用“滿構圖”,在飽滿的畫面上,他以不疲的精力和濃厚的興致,畫山石的體和面以及它們奇異的重疊與組合,畫山石身上的裂痕與縫隙。白云鄉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出極具表現性且極具個人特色的筆墨語言,有意識地減弱線的成分,打破勾與皴的界限,亦勾亦皴,側鋒積墨,反復疊加,必至蒼茫深郁。白云鄉不限于局部的筆墨趣味,而致力于快感、體積感的塑造,真實地表現出太行山石所特有的表層肌理與體面組合的特征。
四、盧禹舜:用心感悟自然
盧禹舜其風格、圖式探索過程中的三個方面。從歷史性的角度, 可以大體勾勒出這樣一個思想演進的軌跡:從《靜觀八荒》的澄懷味道, 到《唐人詩意》的古典精神與家園敘事, 再到《歐洲寫生》的異域人文之美, 禹舜在數量龐大的作品中完成了一次神秘的精神輪回, 也同時完成了新山水風格體系的構建;從共時性的角度看, 這三個系列仍處于不斷推進的狀態中, 在精神上秘響旁通, 在語言上相互依存, 共同呈現出盧禹舜精力彌漫, 奢華豐富的創作狀態。
五、方向:用筆隨心而動,筆筆輕松而形體聚合,構圖密而不疏。方向區別于眾多水墨畫家的特點。他的畫尺幅夠大、物象種類夠多、夠繁,一般只在云彩的間隙留下些許空白,在眾多景物的嚴密組合之外讓氣息通透,使畫面減少了迫塞的感覺,虛實相濟。留白是中國畫的一種獨特形式語言,同樣是對畫面空間的處理,與北宋崔白、南宋馬夏、清代八大的大面積留白相反,方向的整個畫面被景物安排滿當。古人論畫,有“密不透風,疏可走馬”一說。疏與密、虛與實是處理構圖章法上的重要環節,大大小小的物象在有序與無序的交叉錯落之中被組織在畫面上,構圖雖飽滿卻不令觀者覺得雜亂無章、墨色臟暈,這是藝術家繪畫能力的體現。
六、郭林山:宿墨山水創始人黃賓虹再傳弟子,中國國畫藝術研修院副院長
郭林山擅長用宿墨作畫,黃賓虹“五筆七墨”雨淋墻頭講的是“平圓留重變”用筆,墨法是“濃淡破潑積焦宿”,郭林山傳承了黃賓虹的“五筆七墨”精髓技法,又在其基礎上開辟了郭家山水“六遠”“七觀”“八水”“九墨”山水技法,該技法被業內人士稱為“林山宿墨九絕”,也被錄入世界美術教育史畫集。郭林山用宿墨作畫山有四時之色,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洗,冬山慘淡而入睡。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淺,真山水之巖石,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灑然起物外煙霞之想,則煙嵐之景象正矣。春景則霧鎖煙籠,樹林隱隱,遠水揉藍,山色堆青,夏景則林木蔽天,綠蕪平坂,倚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則水天一色,簇簇疏林,雁橫煙塞,蘆裊沙汀,冬景則即地為雪 老樵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凍云暗淡,酒旗孤村。
七、范楊:深厚的傳統功力,極講究筆墨功夫
范楊在“抽象繼承”的層面,對傳統基礎原則和基本精神高屋建瓴式的綜合性把握,是從“無語言”角度把握傳統使然。在范揚的畫中,筆墨不僅僅是為造型服務的,無論是他的山水還是人物,筆墨傳遞出的審美意蘊,猶如中國書法由筆法依據漢字結構構成的形符,能夠傳達出某種具有特指的精神氣息。范揚的畫,路子是比較寬的,花鳥、山水、人物無所不涉獵,雖然手法上有工、寫之別,題材上也有古今之異,但他的畫卻有一種統一的個性化特征。這種“統一的個性化特征”,我們可以統稱為“范揚樣式山水”—— 一氣呵成或一揮而就,但內涵豐富,一下筆,性靈、修養、才情全在其中。
八、何家林:其山水畫古意盎然,情趣獨具,造詣深厚,別開生面
何加林畫山水,擅水墨,亦能青綠;有時枯而潤,有時淡而潤,多作對景寫生,講究筆墨意趣但不 落前人套式,獲得真實感而能遠離西式寫生法的巢臼。大自然的博大同加林心中 的塊壘揉在一起,形成他空靈淡雅,返虛入渾的風格特點。如同佛教里的禪宗,給觀者一種頓悟,一種精 神享受。加林說:"即便是在社會文明高度發展,人們仍需通過她來稀釋現代都市過 于喧囂的那份沉重,她給我們帶來了輕松和快樂,她是中國文化人所特有的一種嚴肅的精神幽默。"山水 中的田園小景,風光盎然,會讓我們忘卻生活的負擔,精神的壓抑。加林在藝術時間中反復探求,逐步尋找著自己。他用單純,率真的筆法,虛淡的墨色漬染,營構出精神世界的凈土,透露出畫家神秘寂寥的心境。
九、于志學:“新傳統主義”“冷文化”和“筆墨當隨心境”
于志學的冰雪山水來自生活最真實的感受,樸素、真實和自然,這是一個藝術家最可貴的繪畫觀,也是藝術品最寶貴的品格,這是他長期從自然生活中尋感動、尋靈感的結果。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生命的活力。他的冰雪山水畫用線率意、生動、柔中有剛、綿中顯硬、纖細而有力度、穩健而有彈性。放得開,收得住,逸而不浮、熟而不油,流暢、老道、自在、灑脫,時若春蠶吐絲,時為鐵線枯藤,最大體現了中國畫“以線為骨”的本質特征。他的人物畫用筆氣脈貫通,果敢、疾速,用墨滋潤、生動、蕭散、渾樸天成。他尤其強調筆墨的書寫神采、直闖筆墨靈透的自由空間,既有冰雪山水畫的風骨,又有冰雪山水畫的靈秀。
十、張復興:鮮明的素樸、綿密、寧靜
張復興是當代卓有聲望的山水畫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已嶄露頭角。在大家的印象里,張復興很有才,作畫很有靈性,為人忠厚而低調,不張揚不膨脹,是那種埋頭努力“沉潛型”的畫家,復興看似寡言少語卻很有幽默感,在畫家群里,也屬于出類拔萃的好手。
張復興的水墨山水以獨具的面目享譽畫壇20余年,成功之道非僅個人天才擦出的靈感火花,更確切地說成功的取得是一項綜合工程。張復興這位遠在廣西的畫家,卻以自己特有的才華將多年的勤奮和生活積累,演繹出令人眼球為之一亮的既平淡樸實又華美的筆墨圖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