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本地豌豆新鮮上市,
鮮甜軟糯的口感讓不少人大快朵頤。
寧波61歲的陸先生
卻因連吃5天“豌豆宴”,痛進了醫院。
醫生痛心提醒:
“一痛就吃止痛藥硬扛,最終傷的是全身!”
圖源:新華社
一天兩碗換來關節“長石頭”
家住鄞州的陸先生在自家小院種了一片豌豆。5月份正值大量上市,他干脆頓頓“豌豆當家”——每天兩大碗,一連吃了5天。
起初只是腳趾隱隱作痛,他翻出常備的止痛片應付,沒想到這次藥片“失靈”,膝蓋腫得無法彎曲。
他聽說過痛風的癥狀,知道自己可能是痛風發作,于是在家人攙扶下捂著紅腫的腳趾進了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風濕免疫科。
“雙手、雙足關節布滿痛風石,這是長期高尿酸血癥引發的并發癥。”接診的風濕免疫科張瑾主任醫師表示。得知他一天兩碗豌豆,張瑾醫生表示新鮮豌豆嘌呤含量達86mg/100g,屬于中嘌呤食物,短時間內大量食用也會給尿酸“火上澆油”。
關節超聲顯示痛風石沉積
張瑾醫生拿出了《成人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食養指南(2024版)》介紹蠶豆、黃豆、綠豆、黑豆等干豆類嘌呤值均超150mg/100g,屬于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150mg/100g);豆腐、豆漿等豆制品因浸泡、磨漿等工藝,嘌呤流失過半,多數為中低嘌呤食物;而新鮮豆類由于水分較多,多數為低嘌呤食物(新鮮豌豆除外)。
引用自《成人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食養指南(2024版)》
寧波人餐桌上的“嘌呤雷區”要警惕
醫生特別提醒,寧波人偏愛的咸齏鹵、紅膏嗆蟹等腌制食品,鹽分和嘌呤“雙高”,痛風患者務必忌口。
此外,這些常見食物的風險系數,痛風患者也要知曉:
高風險——濃湯(骨頭湯/海鮮湯)、動物內臟、貝殼類海鮮產品(如生蠔、牡蠣、扇貝、毛蚶)、香菇類(干)。
中風險——豌豆、加工肉制品(如臘肉、午餐肉、牛肉干、豬肉松等)。
安全區——牛奶、雞蛋、新鮮蔬菜及水果(如冬瓜、櫻桃等)。
痛風不治后果多嚴重?
張瑾醫生在追問病史過程中發現陸先生四肢關節反復疼痛已有5年多,總以為“痛完就沒事”,疼厲害了就吞兩片止痛藥,從未接受規范治療。
“關節痛只是冰山一角!”她指著陸先生的關節能譜CT影像嘆息:綠色代表的就是尿酸鹽結晶,像“小刀”般扎在關節滑膜上,引發劇烈紅腫熱痛;更可怕的是,這些“隱形殺手”會悄悄沉積在腎臟,導致腎結石、腎功能衰竭,甚至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膝關節能譜CT顯示綠色的尿酸鹽晶體(協助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
“痛風患者中約30%合并慢性腎病,比普通人群高5倍。”張瑾透露有人因手指關節畸形無法握筷,有人因腎衰竭需要終身透析。
她提醒,止痛藥治標不治本,痛風規范治療記住兩點:
首先,止痛后更要“清垃圾”。急性期可用秋水仙堿、非甾體消炎止痛藥、糖皮質激素等緩解急性炎癥,但后續需長期服用降尿酸藥(如非布司他、苯溴馬隆等),將血尿酸穩定在至少360μmol/L以下,逐步溶解尿酸鹽結晶。
其次,降尿酸治療貴在“堅持”。只有堅持長期平穩降尿酸,才能真正告別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治療痛風相關并發癥(如痛風石、痛風腎等)。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可以治愈的關節炎,痛風治療之根本在于降尿酸。”張瑾強調,堅持規范用藥、定期復查、管住嘴,三成患者可實現痛風石完全消退,“別讓‘忍一忍’耽誤一輩子”。
來源:寧波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