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女童保護”團隊)發布《2024年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全年媒體公開報道性侵兒童案例中,受害者超9成為女童,最小受害者僅3歲,從施害者看,性侵犯罪人年齡“兩極化”的案例有增長趨勢。
“女童保護”發現,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中,通過網絡實施的案例共有44起,占全部案例的21.46%。在此類案例中,隔空猥褻與線下侵害交織發生,呈現出復雜、隱蔽的特點。
性侵受害者中超9成為女童,最小受害者僅3歲
據了解,報告中性侵兒童案例統計數據來源于2024年度媒體公開報道案例(含各級法院、檢察院官網和認證賬號公開的案例)。
《報告》顯示,2024年全年媒體公開報道性侵兒童(18歲以下)案例205起,受害人數690人。據統計,2024年的205起案例中,受害人3人以上(包含3人,類似數據表述下同)的案例41起,占比20%;受害人5人以上的案例27起,占比13.17%;受害人10人以上的案例13起,占比6.34%;平均每起案例受害兒童為3.37人。
“女童保護”統計,2024年案例中,從受害人數量上看,598人有性別信息,其中女童544人,占比90.97%;男童至少54人,占比9.03%,這一數據與2023年數據相對比,男童遭遇侵害的比例有小幅下降。
在受害人年齡分布上,205起案例中,表明受害兒童年齡的有178起;表述為“未成年”“幼女”“兒童”的有27起。178起案例中,受害人14歲(不包含14歲)以下的125起,占比70.22%;14~18歲(不包含18歲)的53起,占比29.78%。梳理發現,年齡最小的受侵害兒童僅3歲,施害者為其鄰居大爺。
“女童保護”還發現,205起案例中,可統計出施害人為未成年人的有18起,在總案例中占比8.78%,與往年數據相比有較大增幅;施害人60歲(包含60歲)以上的3起,在總案例中占比1.46%。
從“女童保護”跟蹤的案例中發現,性侵犯罪人年齡“兩極化”的案例有增長趨勢,尤其是未成年施害者,其心智發育尚未成熟,法律意識較為淡薄,需各部門積極行動,保護潛在的受害者,同時挽救潛在的未成年施害者。
熟人作案占比超八成,校園、培訓機構等場地發案頻率高
“女童保護”統計,2024年的205起案例中,表明人際關系的有168起。在168起案例中,熟人作案139起,占比82.74%;陌生人作案29起,占比17.26%。
139起熟人作案的案例中,教師、教職工(含教練、家教、補習老師等)作案42起,占比30.22%。這一定程度上與教師特殊身份容易引起媒體關注報道有關,不代表所有性侵兒童案中教師施害人最多。“女童保護”認為,教師和教職工作人員是除了監護人外,日常生活中與兒童接觸機會最多的群體,作案具備便利條件,因此需要格外重視。例如,2024年10月曝光的一起案例中,某省一位女生在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均遭受培訓教師性侵,父母發現時已經懷孕19周,后流產。
“女童保護”認為,應當多措并舉防范此類犯罪,一方面應當加強各類教師的職業資格審查和師德培訓,定期進行多維度排查,保持綜合治理的高壓態勢;另一方面,多渠道為家庭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家庭教育和防范意識,及時從家庭和兒童個體層面對性侵犯罪進行預防和警報。
“女童保護”統計,在205起媒體報道的案例中,明確提及性侵發生場所的有162起。其中,發生在校園、培訓機構的有36起,占比22.22%;發生在施害人住所的有26起,占比16.05%;發生在酒店、KTV、酒吧、按摩店等娛樂休閑類場所的有24起,占比14.81%;發生在公共交通、公園廣場、餐飲理發等生活服務類場所的有13起,占比8.02%;發生在小區、村莊、馬路邊等戶外公共區域的有11起,占比6.79%;發生在網約車、出租車、私家車等特殊封閉空間內的有11起,占比6.79%;發生在受害人住所的有7起,占比4.32%。
《報告》稱,與往年數據特征相似,校園、培訓機構依然是本年度兒童性侵案中發生頻率最高的實體空間,校園及教育機構中多發兒童性侵案,是一個亟須治理的問題。施害人住所亦是本系列報告統計出的兒童性侵案發生率較高的場所之一。酒店、KTV、網吧等娛樂休閑場所近年來也成為社會重點關注對象,一些住宿、娛樂等場所違反法律法規,允許未成年人隨意出入,成為涉未成年人犯罪的高發地。因此,推動落實密切接觸未成年人單位入職查詢制度、侵害未成年人強制報告制度等至關重要。
隔空猥褻與線下侵害交織發生,呈復雜、隱蔽特點
《報告》顯示,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中,通過網絡實施的案例共有44起,占全部案例的21.46%。在此類案例中,隔空猥褻與線下侵害交織發生,呈現出復雜、隱蔽的特點。相較于傳統的性侵害方式,網絡性侵害作案者通過社交平臺、游戲社區等途徑接近未成年人,僅需一個虛擬身份,就能實施違法犯罪行為。這種低成本、高隱蔽的方式,使侵害行為更難被及時察覺和制止。
“女童保護”對兒童網絡安全教育狀況調查分析發現,兒童網絡行為呈現鮮明的社交、娛樂導向特征。兒童在網上的主要活動包括觀看視頻(1537人,占34.13%)、學習(1241人,占27.56%)和玩游戲(1100人,占24.43%)。說明娛樂(尤其是視頻和游戲)是兒童上網的重要內容;社交聊天活動占比相對較低(11.59%,522人),但這并不代表兒童社交聊天需求較低。多數家長忽視了短視頻平臺正成為兒童與青少年的新型社交工具,視頻、游戲平臺內聊天已經成為趨勢。
“女童保護”調查結果相關性分析顯示,孩子各類上網活動與在上網過程中接觸到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呈現顯著相關性,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現階段平臺監管的確可能存在漏洞——日漸凸顯的技術倫理困境,正在拷問數字時代未成年人保護制度的跟進速度。
采寫:南都記者劉嫚 發自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