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那天,李玉剛在社交平臺上感慨,自己的事業近兩三年陷入了低谷期。
確實如此,這幾年他已經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了。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源于他以梅艷芳為靈感來源,成為了備受矚目的反串表演者。
與梅派的矛盾
1978年,李玉剛出生在吉林公主嶺的一個農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生活總是捉襟見肘。高中畢業后,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毅然選擇輟學外出打工。
初入社會時,他只能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在餐館當服務員的日子里,每天忙于端盤子、收拾餐桌,累得滿頭大汗;而在歌舞廳唱歌時,常常要唱到深夜,深刻體會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即便生活充滿艱辛,他對音樂的熱情卻從未減退。一有空閑時間,他就自學各種類型的音樂,無論是流行歌曲、民歌,還是戲曲和美聲,他都努力鉆研,不斷磨練自己的唱功。
有一次,夜場原本安排的女歌手臨時缺席,李玉剛臨危受命,不僅演唱了男聲部分,還嘗試模仿女聲。
沒想到這次嘗試獲得了觀眾的高度認可,這一意外之舉讓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反串表演風格。從此之后,他專注于反串表演,在夜場逐漸嶄露頭角。
2006年,李玉剛參加了《星光大道》,憑借別具一格的表演贏得了季軍。
真正讓他名揚全國的,則是那首改編自京劇《貴妃醉酒》的《新貴妃醉酒》。這首歌將戲曲唱腔與流行音樂巧妙融合,迅速走紅大街小巷。
人們認為他用新穎的方式推廣了傳統戲曲,因此給他貼上了“傳承戲曲”的標簽。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他的粉絲們開始頻繁提及“前有梅蘭芳,后有李玉剛”這樣的說法。
起初,這句話只是在小圈子里流傳,但隨著他商演活動的增加,這句話被印在燈牌和橫幅上,出現在各種公開場合。
面對這樣的言論,李玉剛既沒有明確否認,也沒有正面回應。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無形中加劇了爭議。
這些話很快傳到了梅蘭芳之子、梅派傳承人梅葆玖的耳中。
梅葆玖最初對李玉剛其實是有好感的。他認為年輕人通過流行方式推廣戲曲,讓更多人關注京劇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還曾委婉地表達過支持:“只要能讓戲曲走進年輕人的心里,都是很好的嘗試?!比欢瑢⒗钣駝偱c梅蘭芳相提并論,在梅葆玖看來,這是對他父親及梅派藝術的極大不敬。
梅蘭芳先生是京劇界的一代宗師,一生致力于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創立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梅派藝術。在梅葆玖心中,父親的地位無可替代,這種比較顯然越過了界限。
矛盾真正爆發是在一場大型演出上,舞臺上方掛著一條醒目的橫幅:“前有梅蘭芳,后有李玉剛”。作為嘉賓出席的梅葆玖看到橫幅后,臉色驟然陰沉下來。
據現場工作人員回憶,梅葆玖當時直接質問主辦方:“是誰掛的?太狂妄了!”
演出結束后,梅葆玖私下還向同行抱怨:“現在的年輕人,有點名氣就不知天高地厚了。”
如果說橫幅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那么央視的一次活動則徹底點燃了這場沖突。
在一場宣傳傳統文化的節目中,李玉剛發言時提到:“我今天代表梅派藝術來參加活動。”坐在臺下的梅葆玖聽到這句話后,臉色瞬間變得難看,隨即起身離開現場。
第二天,梅葆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毫不客氣地批評道:“他根本沒有正經學習過戲曲,也沒拜過師,怎么就能代表梅派?這分明是借梅派炒作,是對京劇藝術的嚴重不敬!”
他還聯合了幾位戲曲界的老藝術家,公開譴責當下選秀節目過度商業化,導致傳統藝術變味。
在梅葆玖生前,李玉剛始終沒有當面道歉。直到梅葆玖因病去世,李玉剛才在社交平臺發文悼念,解釋說自己一直對梅派藝術心懷敬畏,之前的言論只是出于對梅派的喜愛。
然而,網友們并不買賬,認為他此時道歉為時已晚,不過是想挽回形象罷了。這段持續多年的矛盾,最終以遺憾告終,也成為了李玉剛藝術生涯中一個難以回避的爭議點。
從巔峰到輿論風暴
走紅沒多久,李玉剛就因為幾件事情導致口碑急轉直下。
在《家游,好兒女》節目中,由于母親想吃土豆絲,他與工作人員發生了爭執。不僅翻找別人的背包,還指責對方亂花錢。他母親一句“慣得”,更是讓事情變得更加復雜。
節目播出后,許多人批評他作為公眾人物缺乏基本素質,甚至質疑他的家庭教育。
更嚴重的是,他曾講述自己跳河被乞丐救起的經歷,說得感人至深,可偏偏這個故事與他導演的電影宣傳時間重合。大家普遍懷疑他是利用悲慘經歷為電影造勢,消費大眾的同情心。這一事件使他的形象跌入谷底。
對于李玉剛,業內和大眾的看法截然不同。
京劇界不少人批評他,梅葆玖稱他是“跳梁小丑”,梅蘭芳的曾孫也表示不要把他與京劇混為一談。李誕更是直言,他的作品是京劇的“仿品”,認為他把戲曲和流行音樂混淆在一起,是對傳統藝術的不尊重。
普通大眾則分為兩派,有人覺得他用創新方式推廣戲曲值得肯定;也有人認為他借梅派之名謀取利益,對傳統藝術不夠尊重。爭論的核心在于,藝術創新應該把握怎樣的尺度,又該如何避免過度炒作。
李玉剛的經歷,反映出了整個行業的現狀。傳統藝術創新本是好事,但不能丟掉根基,更不能靠炒作吸引眼球。
公眾人物也需要在商業利益和文化責任之間找到平衡,尊重傳統,否則即使名氣再大,也可能被爭議所毀。
如今的李玉剛,雖然頭頂“國家一級演員”的光環,但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作品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經歷了那些風波后,他也變得低調許多,偶爾發布新歌,卻很難重現昔日的熱度。
梅派藝術這邊,梅葆玖生前一直在培養接班人,積極推動京劇現代化。他去世后,梅派依然堅持科班教育,與流行文化保持距離,依靠扎實的基本功守護京劇的傳統與尊嚴。
從農村少年成長為明星,再到陷入爭議,李玉剛的人生軌跡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藝術道路上的機會與挑戰,也促使我們思考傳統藝術應該如何傳承與創新。
參考資料:
三秦都市報、澎湃新聞
免責聲明:本賬號部分圖片和內容,均來源于官方媒體或互聯網,如果存在侵權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為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部分內容進行了潤色處理,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勿過于較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