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蘇小明,00后可能會一臉問號,但對于70、80甚至一部分90后來說,她的名字幾乎等同于一段時代記憶。《軍港的夜》這首歌一響起,哪怕不記得歌詞,也有人能哼出旋律。
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爆款”,可不是靠短帶起來的熱度。那時候,沒有微博熱搜,沒有綜藝炒作,一首歌能紅,靠的是實力和時代的風向。
蘇小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火了。
一個從文工團走出來的“新星”
1980年,首都體育館辦了一場“新星音樂會”。在那個大多數(shù)家庭還只有一臺收音機、黑白電視還是奢侈品的年代,這樣的音樂會簡直是全民轟動。
也是在那場音樂會上,蘇小明唱了《軍港的夜》,直接把自己送上了全國的舞臺。她的嗓音清澈、穩(wěn)當,情感拿捏到位,不濃不淡,正好符合那個剛剛對“通俗歌曲”睜眼的年代。
要知道,當時大家還普遍習慣聽革命樣板戲、傳統(tǒng)民歌,《軍港的夜》這樣的“現(xiàn)代味兒”歌曲,聽起來簡直是“耳朵開天窗”。
她不是第一個通俗唱法的歌手,卻是第一個真正紅遍大江南北的。
這背后也離不開她的家庭。她的母親是延安時期的老革命,在總政歌舞團擔任副政委;父親則是編劇兼導演。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不僅讓她從小接觸藝術(shù),也讓她明白:真正的好作品,得靠扎實功底和長期磨煉。
所以她唱得穩(wěn),也演得穩(wěn)。
后來你在《漢武大帝》里看到那個城府極深、舉止得體的館陶公主,其實就是蘇小明。很多人當時根本沒認出來,她就是當年唱歌的“蘇小明”。
這既是她的演技功力,也說明了:蘇小明從來沒有停在那個《軍港的夜》的光環(huán)里。
和陳小偉的婚姻:不是所有的相愛都能走到底
蘇小明的第一段婚姻,講起來不復雜:和同事陳小偉,認識、戀愛、結(jié)婚。
他們都是文工團的演員,一個唱歌一個拉琴,搭檔久了就有了感情。那個年代的愛情,少了套路和花言巧語,多的是在一件件小事中慢慢沉淀出來的默契和信任。
1980年結(jié)婚。剛好也是蘇小明事業(yè)起飛的時候。
那時候她全國演出,滿世界飛。住的還是單位分的小房子,回家的時間少,幾乎天天在外演出。而陳小偉,就像大多數(shù)那個年代的丈夫一樣,更多的是承擔起“家里那個默默支持你的人”的角色。
宋丹丹曾經(jīng)回憶過,那個時期的蘇小明和陳小偉,是他們那一圈人里最令人羨慕的一對。這句話,不光說明感情好,更代表著他們彼此都“配得上”。
不過,再恩愛的兩個人,也架不住現(xiàn)實的分歧。
后來蘇小明決定出國深造。
這是她的選擇,也是她的野心。
她知道,自己雖然在國內(nèi)紅了,可音樂上還有很多不足。她渴望更多專業(yè)系統(tǒng)的訓練,想要到國外看看外面的音樂世界長什么樣。
可問題是,陳小偉不愿意。
一來他不適應國外的生活,二來他也有自己的事業(yè),不可能放下一切陪著她跑去歐洲。而且,說到底,那是一個思維更保守的年代,對“出國”這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
兩人最終選擇了和平分手。
在法國,她過上了另一種人生
蘇小明去了法國,讀的是巴黎高等音樂師范學院。
這所學校在歐洲音樂界算得上有頭有臉,出來的人不是音樂教師就是專業(yè)歌唱家,想混文憑基本沒門。蘇小明是真的去學的,真的去沉淀自己的。
她的姐姐當時已經(jīng)在法國定居,有人接應,她的過渡期并不難。
而她在法國的這些年里,也并不是“鍍金走過場”,而是重新打磨自己。甚至還在巴黎辦過個人演唱會,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你想想:一個中國女歌手,在完全陌生的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里,能開個人演唱會,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她的努力和堅持,讓她不僅在中國有名字,在法國也有人記住了她。
而就是在這個階段,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法國富商艾瑞克。
說是“一見鐘情”,可能太文學。但至少,兩人很快就產(chǎn)生了情感,步入婚姻。更難得的是,艾瑞克后來選擇跟著蘇小明回中國生活。這種遷就和支持,在跨國婚姻里,其實并不多見。
蘇小明沒有選擇“留在國外享清福”,而是在90年代重新回到國內(nèi)發(fā)展。
再回來,她沒有再主攻音樂,而是把重心轉(zhuǎn)向了影視。
她出演了不少電視劇,像《急診科醫(yī)生》《漢武大帝》《大宋宮詞》《張衛(wèi)國的夏天》等等,都是她在中年后一步步積累的成果。
這些年,她很少出現(xiàn)在綜藝里,不炒作、不營銷,也沒有刻意制造“人設(shè)”。
有戲就拍,沒戲就生活。
那種不喧嘩、不張揚,卻始終認真生活的狀態(tài),反倒讓人特別敬佩。
你會發(fā)現(xiàn),蘇小明是那種“作品大過人設(shè)”的演員。她不爭不搶,偶爾在影視劇里出現(xiàn),總能帶來驚喜;哪怕只是配角,氣場依舊不減。
這些年她漸漸淡出熒幕,沒有大動作,但也沒有完全隱退。她說過,唱歌、演戲,是她的愛好,也是責任。所以只要身體允許,她愿意一直做下去。
“熱愛”這個詞,在她身上是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那前夫陳小偉呢?
蘇小明一路走來,跌宕起伏,最終也算安穩(wěn)。
那陳小偉呢?他沒有公開太多信息。
據(jù)文工團一些老同事回憶,他后來一直在從事音樂工作,也參與了不少幕后編配,是那種“悶聲干活、不愛拋頭露面”的典型藝術(shù)人”。
他們沒有撕破臉,也沒有互相指責,離婚多年后也沒有“情感消費”。
這一點,放到今天明星紛紛“互爆家丑”的年代里,簡直像一股清流。
蘇小明在采訪中幾乎從不提前夫陳小偉,而陳小偉也從不借她的名氣炒作。
各自安好,互不打擾,也許才是成年人最后的體面。
蘇小明的人生,其實可以看作是那個時代文藝青年的縮影:
一開始被時代托舉起飛,中間遭遇現(xiàn)實和理想的碰撞,然后勇敢做出選擇,哪怕這個選擇意味著割舍和漂泊。
她不完美,她的路上也有犧牲、有遺憾,但你得承認——她始終在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在那個“聽話”是美德的年代里,蘇小明做了不那么“聽話”的事:她離婚,她出國,她重啟事業(yè),她重新塑造自己。
如今她已年近花甲,沒大張旗鼓“復出”,沒靠直播帶貨刷存在感。她安安靜靜地生活、偶爾演戲,仿佛從未離開,也從不刻意歸來。
參考資料
《軍港的夜》創(chuàng)作與蘇小明生平采訪資料,《中國音樂報》,1985年、2003年版;
《文工團與通俗音樂的興起》,中央音樂學院出版資料;
蘇小明法國求學經(jīng)歷整理,《海外藝術(shù)家訪談錄》,1998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