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真是懂王,知道登門拜訪需要帶上禮物。就在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歸還中國流失近80年的戰國帛書《五行令》《攻守占》的當天,特朗普在福克斯新聞采訪中主動拋出橄欖枝:“我想訪問中國。”一邊是中美文化合作的成功案例,另一邊是特朗普“重返亞太”的外交試探,這兩件看似不相關的事件,實則交織著大國博弈的深層邏輯。
國寶回歸:一場跨越80年的文明救贖
1942年,長沙子彈庫楚墓被盜掘出土的戰國帛書,是中國最早的典籍式古書,記錄著四時宜忌、軍事占卜等珍貴內容,被譽為“中國古文字研究的活化石”。
然而,這批國寶1946年被美國情報人員柯強以“拍照研究”為名騙取,非法流入美國,分藏于賽克勒基金會和史密森尼博物館近80年。直到2025年5月16日,在中美雙方基于《青島建議書》的對話框架下,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終于回歸故土。
文物追索的背后,是中國構建的“證據鏈+國際合作”模式的成功:通過芝加哥大學移交的盒蓋物證、蔡季襄催款信件等關鍵證據,坐實了文物非法流失的歷史。國家文物局明確表示,將繼續追索仍流落美國的第一卷《四時令》。這場跨越世紀的“文明重逢”,不僅強化了中國的文化主權,更成為全球文化遺產返還的典范。
特朗普的“訪華”信號:政治算計還是戰略需求?
幾乎與國寶歸還同步,特朗普在中東之行收官之際,高調宣稱“想訪問中國”。他在福克斯采訪中反復強調:“中美關系至關重要”,卻又不忘補充:“這些海灣國家曾想靠攏中國,但現在不會了。”這種矛盾表態,暴露了其外交策略的雙重性。
目的一:轉移國內矛盾,塑造“外交強人”形象
特朗普此次中東行簽署了沙特6000億、卡塔爾2430億、阿聯酋2000億美元的投資協議,試圖以“經濟外交”掩蓋加沙沖突未解、國內選舉壓力的困境。此時釋放訪華信號,既能轉移輿論焦點,又能借中美互動抬高自身國際影響力。
目的二:試探中方態度,為選舉鋪路
2025年正值美國大選預熱期,特朗普需要在對華關系上展現“強勢與靈活并存”的姿態。通過示好中國,他既能迎合部分選民對緩和貿易戰的期待,又能為潛在談判(如關稅、科技競爭)預留籌碼。
目的三:對沖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
特朗普在中東反復強調“阻止中國拉攏盟友”,實則暴露焦慮。中國與海灣國家的能源合作、數字絲綢之路項目已深度綁定,僅2024年中沙貿易額就突破800億美元。特朗普試圖以投資協議和“安全承諾”分化中阿關系,但如專家所言:“海灣國家降低對華依賴的可能性極低。”
國寶歸還與特朗普示好,這兩件事的“時間巧合”絕非偶然。從策略上看,美國選擇在特朗普外訪期間完成文物返還,既可展示“對華合作善意”,又能為后續談判營造氛圍。而特朗普的訪華意愿,則可視為對中方釋放的“政治禮物”的回應。
從深層邏輯看,文物歸還是中美在文化領域的“低風險合作”,符合雙方修復關系的需求;而特朗普的外交喊話,則是將中國作為其“交易藝術”的一環——既想遏制中國崛起,又不得不承認合作必要性。正如《南華早報》分析,特朗普的中東戰略本質是“經濟合作包裹遏制中國”,不過,中國早已不是被動應對者。
當戰國帛書在海外漂泊80年后重歸故土,當特朗普一邊歸還文物一邊謀劃訪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文化勝利或外交博弈,更是百年變局下大國關系的微妙縮影。文物回家,是民族尊嚴的回歸;而特朗普的“禮物外交”,則是現實利益的交換。
未來的中美互動,注定在合作與對抗的鋼絲上繼續搖擺,但歷史的教訓早已寫明:唯有平等尊重,方能真正“讓文明重逢”。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