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帶著滿心期許,揣著一紙防務合作協議奔赴柏林,若能借德國之力,在南海爭端里為菲律賓“主持公道”,那菲律賓不僅能在地緣政治上收獲重要籌碼,對國內中期選舉受挫的馬科斯政府而言,更是一劑挽回顏面的良方。
可現實卻給了菲律賓狠狠一擊。德國人何等精明?軍火訂單沒問題來者不拒,想通過協議裹挾德國當“南海保鏢”?想多了沒門兒!這場外交博弈,在柏林總理府的會談桌上就已初見分曉。皮斯托里烏斯那句“參與南海事務不針對任何人”,直白點說,就是別指望德國艦隊會為菲律賓開進仁愛礁。
這種既要賺軍火錢,又不想卷入南海爭端的態度,讓菲方代表團大失所望。要知道,三年前德國還信誓旦旦地宣稱要派軍艦“維護印太航行自由”,如今卻把安全承諾大幅縮水,變成了網絡安全培訓和國防裝備,這態度轉變之大,足以讓身處熱帶的菲律賓感到寒意。
其實,德國政府態度轉變早有預兆。新上任的默茨政府忙著收拾前任留下的一堆爛攤子:經濟連續兩年負增長,國防預算缺口高達1500億歐元,烏克蘭戰事吃緊不停喊著要支援,就這還要應對右翼勢力抬頭帶來的政治壓力。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柏林哪還有精力陪菲律賓在南海玩“冒險游戲”?更何況,中國連續七年穩坐德國最大貿易伙伴的寶座,2024年雙邊貿易額突破2800億歐元,德國車企在華市場份額更是占到全球產量的四成。在如此緊密的經濟利益交織下,德國防長那句“不針對第三方”,明白人都知道是在向誰示好。
馬科斯政府的外交困境在這場鬧劇中暴露無遺。為了維持與法、澳、德等國簽訂的防務協議,菲律賓就像辦會員卡一樣,不斷投入資金:2024年光是從德國采購巡邏艦和導彈就花了23億美元,還得額外支付培訓費,讓德軍手把手教操作。可這種“氪金式外交”效果卻不盡人意——除了美日還在口頭“支持”,其他國家都學聰明了,在協議里添加各種“免責條款”,生怕被菲律賓在南海的“破船”拖進紛爭的漩渦。
往深層次看,這場外交碰壁反映出中小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的艱難處境。菲律賓企圖效仿烏克蘭,以領土爭議換取西方軍援,走“代理人”模式,卻忽視了地緣政治的天平早已發生傾斜。當德國寧愿花1500億歐元重建駐立陶宛的裝甲旅,也不愿往南海多派一艘護衛艦;當朔爾茨寧可出席臺積電工廠動土儀式,也不愿為“南海仲裁”多費唇舌,這些信號都表明,西方國家的戰略重心仍在歐陸,所謂的“印太戰略”不過是一張隨時可能打折出售的空頭支票。
更有意思的是中德菲三方之間微妙的互動。就在特奧多羅在柏林碰壁的同月,德國經濟部長還在上海洽談新能源汽車合作,大眾汽車剛宣布在安徽追加80億歐元投資。這種“政冷經熱”的奇特現象,正是當代國際關系的生動寫照:當政治操弄碰上真金白銀的經濟利益,多數國家都會選擇以經濟利益為重。
這場外交鬧劇以菲律賓被冷拒收場。域外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學會“明哲保身”,軍事合作協議淪為“付費會員制”,菲律賓的冒險主義終究難以為繼。正如德國前外長那句警告:“在南海攪局簡直是在找死” ,柏林的政治家們非常清楚菲律賓所謂的請德國參與“南海事務”,無非是菲方想要德國幫助其火中取栗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