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山西左云縣上張家墳村,村里有了第一臺電視機。
1958年,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在天津誕生。1987年,中國電視產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截至 2016 年底,我國家庭電視用戶4.23 億戶,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 98.9%。
王悅/攝
1980年代是當代中國史上
一個短暫、脆弱
卻頗具特質、令人心動的年代。
提起80年代,你會用什么形容它呢?
年輕?朝氣蓬勃?文藝?單純?理想主義……
每個人都有關于80年代的獨家記憶。
今日,讓我們用著名攝影家的作品
重溫上世紀80年代的28個瞬間。
所有作物中,麥子成熟期最短,麥黃時節不過半個月左右,替人割麥的麥客應運而生。
在關中平原上,甘肅、商洛以及安康地區的農民,是麥客的主力軍。麥客們算著麥黃的時差,從一個地方趕往另一個地方。隨著科技發展,“鐵麥客”收割機漸漸取代了過去的老麥客。
侯登科/攝
1979年,清華大學77級學生在上課。
清華大學77級入學新生中,職工和下鄉回鄉知識青年占70%以上。1977年,中斷10年的高考制度恢復。這一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共570萬人,錄取率僅為5%。2017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共940萬人,錄取率達74.46%。
顧德華/攝
1979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農民嚴俊昌、嚴立學、嚴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
1978年11月24日,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偷偷搞起了農業“大包干”,“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些農民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
汪強/攝
1979年6月,美國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訪問上海音樂音樂學院,對師生進行指導。
艾薩克·斯特恩(1920-2001)是俄裔美籍小提琴演奏家,1979年第一次訪華,為中國打開了一扇通往西方音樂世界的窗戶。斯特恩訪華期間還拍攝了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楊溥濤/攝
1980年7月8日,北京第七十五中學考場。1977年,中斷10年的高考制度恢復。
任曙林/攝
1980年,北京八大處公園里的時髦女青年。上世紀80年代,蛤蟆鏡、大波浪在城市青年中風靡一時。
王文瀾/攝
1981年8月,秦嶺山區發生特大洪水和泥石流,連接內地和西南、西北的鋼鐵大動脈寶成鐵路受損嚴重,西安鐵路局救援人員步行向災區送物資。60天后寶成鐵路便恢復通車。
李少童/攝
1982年,廣東揭陽,人們打羽毛球晨練。
1983年,一個名叫傅海峰的男孩在這里出生。長大后,他連續獲得倫敦和里約奧運會的羽毛球男雙金牌,是歷史上首位蟬聯男雙奧運冠軍的運動員。羽毛球運動在中國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羽毛球運動人口超過2億。
安哥/攝
1982年早春,東北地區仍是寒風刺骨,旅客們在內蒙古通遼車站站臺上排隊打熱水。
歷經百余年,我國鐵路運輸從蒸汽、內燃,發展到電力、重載、高鐵。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2.7萬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鐵路2.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原瑞倫/攝
1982年8月5日,中國兒童少年活動中心在北京正式開放。
楊紹明/攝
1983年,西藏那曲賽馬會上,牧民把收錄機擺在舞臺邊沿,錄取臺上民間藝人的格薩爾說唱節目。
扎西次登/攝
1983年春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額吉淖爾蘇木,蘇德木一家人。
額博/攝
1984年,北京海淀區薊門里小區,一戶人家正在搬家。
那時沒有專業搬家公司,搬家大多找親朋好友、單位同事、街坊鄰里來幫忙。搬家多用腳踏平板車,也有“有門路”的人能借到輕型卡車。
張兆增/攝
1985年,四川省南充市,人們在電影院前學流行歌曲。改革開放后,港臺流行歌曲傳入內地千家萬戶。
楊麾/攝
1985年,云南省大理市下關鎮鴛浦街,洱源縣農村的4位白族女青年第一次來到發廊燙發。
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的發型千篇一律,女性不是齊耳短發,就是編著麻花辮,男性的發型更是乏善可陳。到80年代初,過去“不敢美”“沒錢美”的問題解決了。據統計,改革開放前全國約有1萬個理發店。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美容美發店已超過18萬家,中國人每年花在頭發上的錢超過1300億元。
劉建華/攝
1985年夏,北京延慶龍慶峽,當地農民把汽水泡在山泉里冰鎮,以期賣個好價錢。
中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生產電冰箱,但直到80年代,冰箱仍是貴重家電。目前中國冰箱保有量已達2億臺。
張風/攝
1985年,西安一名新郎去迎親。
當時,從被面、暖壺、臉盆,到縫紉機、自行車、手表,都是時興彩禮,是家里的“大件兒”。
胡武功/攝
1986年,三個身披軍大衣的年輕人在北京街頭跳舞。上世紀80年代初,當兵是很多地區年輕人僅次于考大學的出路,一身戎裝也成為很多人的向往。
郭建設/攝
1986年冬,陜西渭南地區華陰桃下鎮,第十冶金建設公司子弟學校高二(1)班男同學在一所廢棄的水庫邊上的混凝土攪拌機上合影。混凝土攪拌機、軍大衣、軍帽、布鞋,是一個時代的標志。
王景春/攝
1987年,廣州市江南大道,一位女士在用“大哥大”打電話。
同年11月,廣東省開通全國第一個模擬移動通信網。隨著90年代“下海熱”,“大哥大”既是通訊工具,更是富貴的象征。
葉健強/攝
1987年,河南濮陽濮城縣集市上的出租車。上世紀80年代,出租車還不多見。在機動車沒有普及的小縣城,三輪車就是集市上的“出租車”。
于志新/攝
1987年4月,四川省平武縣,一群白馬藏族鄉村少年在放學路上結伴而行。
白馬人有獨立的語言,沒有文字,部分語言與藏語相通,上世紀五十年代被劃屬“白馬藏族”,目前約有2萬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文縣、四川省平武縣和九寨溝縣,主要從事農牧業、狩獵、采藥等。從2008年開始,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對白馬民俗的保護和傳承。
陳小波/攝
1987年1月,河北省隆化縣,解放軍某部軍營外公共汽車“招呼站”,一個小女孩通過公共汽車的破窗跟軍人父親告別。
馮建新/攝
1987年5月28日,核物理學家王淦昌80歲生日當天,在科學會堂做學術報告。
上世紀60年代,為了中國的核武器研究,王淦昌化名“王京”,留下一句“我愿以身許國”,從科學界消失了17年。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1998年,王淦昌逝世,次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羅更前/攝
1988年初冬,中國首次人體藝術油畫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135幅中央美術學院中青年教師的人體油畫藝術作品展出,曾在中國被視為“傷風敗俗”的人體藝術,首次進入了中國藝術最高殿堂。
賈國榮/攝
1988年,陜西隴縣河北鄉的一個村頭。
邱曉明/攝
1989年,川藏線上的照相館。
楊延康/攝
來源:“影像見證40年”全國攝影大展,選自:守候微光(ID:zqbsy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