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趕考途中上演七分鐘生死救援”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姜昭鵬為救同學錯過了職教高考語文科目考試。2025年5月14日,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公告稱,將啟用副題安排其參加考試。
一場七分鐘的生死救援,讓職教高考考場外上演了更深刻的價值觀考試。姜昭鵬因救助同學錯過考試時,教育部門啟用備用試卷為其單獨補考的決定,不僅是對個體善舉的守護,更是對教育公平的深層詮釋。這個充滿人性溫度的處理方案,揭示了規則與善意共生共榮的深刻命題。
規則從來不是冰冷的鐵幕,而是承載社會價值的容器,北宋名臣包拯在"鍘美案"中冒死抗旨,為秦香蓮主持公道;明代王陽明在平定叛亂時,以"良知"突破軍令常規。這些歷史鏡鑒告訴我們,真正的規則精神不在于機械執行,而在于守護更本質的公平正義。
就像美國大法官卡多佐所言:“法律的終極原因是社會的福利”,當救助生命與考試制度相遇時,教育部門選擇用備用試卷維系考試公平,既避免了善行受懲的道德困境,又通過標準化流程維護了制度剛性。
這次補考安排彰顯了制度設計的智慧,啟用從未使用過的備用試卷,在時間、空間、監考流程上完全遵循標準化考試要求,既給予姜昭鵬公平競爭的機會,又未破壞考試紀律的嚴肅性。這讓人想起英國“倫敦地鐵罷工案”的經典判例:當罷工導致考生遲到時,法院判決考試機構必須提供補考機會。這些案例共同證明,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刻板的程序正義,而是讓每個努力者都能在同等條件下展現自我。
更深層的價值在于構建善行激勵的良性循環,當“扶不扶”成為社會之問時,姜昭鵬的義舉與制度回應形成了正向激勵閉環,見義勇為者不因求助行為而喪失自己的權益。
就像新加坡對見義勇為者授予“公共服務星章”,德國《好撒瑪利亞人法》免除施救者后顧之憂,這次補考安排實質是制度對善行的溫柔托舉。它向社會傳遞明確信號:善舉不會因規則陷入困境,良善之光照亮之處,必有制度保障如影隨形。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當姜昭鵬說出“考試可以重來,生命只有一次”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少年熱血,更是教育應當培育的價值觀。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說:“法律是沒有激情的理性”,但真正的好規則應該飽含人性的溫度。
這次破例補考恰似制度體系預設的“安全閥”,在守護程序正義的同時,為善意的生長留出了空間,讓規則因包容善意而更顯莊嚴。這或許正是文明社會應有的樣貌:規則與善意彼此成全,共同構筑起堅固的公平之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