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消息,經報請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將啟用春季高考語文科目副題,安排姜昭鵬同學參加補考。消息一出,網友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姜昭鵬同學在春季高考的重要日子里,因與網約車司機王濤一起完成了一場生死時速的救援,錯過了考試。途中,他的同班同學突發心梗,伴隨癲癇與心臟驟停。姜同學緊急進行了心肺復蘇和人工呼吸,并與司機合力在最短時間內將同學送到醫院,最終成功挽救了同學的生命。據報道,發病學生在心臟驟停近30分鐘后成功恢復心跳。但可惜的是,姜同學因錯過最晚入場時間,未能參加考試。
姜昭鵬說:“考試一次沒考,還有下一次,但同學的生命只有一次。”可話雖這么說,高考作為全國最重要的選拔考試,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但在生命面前,這個年輕人做出了最珍貴的選擇。
事后,部分網友對考務人員提出了批評,認為他們“不近人情”,未能體現人性化處理。但事實上,這種批評是對考務工作的誤解。高考作為全國統一考試,其組織和管理都要求嚴格的標準化,人人各司其職并互相監督,任何環節的變通都會影響到考試的公平性。作為一個標準化考試,必須執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務工作要求,這就意味著從命題到開考再到閱卷,每個環節都必須遵循固定程序,考試工作人員也只能按照規定執行。
具體來說,當時考點內全部考務人員只有按照國家統一標準組織考試的能力,沒有任何人有權力予以“豁免”和“通融”。雖然個別考務人員可能會理解和同情姜同學的遭遇,但他們沒有權力作出例外決策,必須逐級上報,等待省級教育考試主管機構甚至教育部的指令。不準就是不準——這并非是考務人員“不近人情”,反而是維護高考制度的公平性的具體表現,也是高考作為國家級考試公信力的關鍵。
客觀而言,只有嚴格遵守規定才能在最大范圍內保證考試的公平性。但歸根結底,教育的初心和本質必須要回歸到育人的宏大命題里來。考試是為了公平選拔人才,但評價人才必須堅持“德為才之先、有德才有材”。此次事件中,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既能在倉促之下守住公平考試底線,又能在核實情況后及時報批啟用副題、組織補考,以切實行動回應了全社會的良善真情,是一次善政善為與民心期盼下的“雙向奔赴”。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嚴格審批后的制度突破讓有德之人終有“得”,這是溫度與制度的共舞。姜同學不僅僅因為自己的勇氣與冷靜而獲得社會的認可,他的行為本身就是良善教育的真實寫照。這場被耽誤的高考,不僅是姜昭鵬同學的結業課,也是面向全民的道德“公開課”。
我們欣慰地看到,見義勇為的青年得到了網友們的一致點贊認可和全社會的溫柔以待,而高考作為作國家級考試的尊嚴也得到了嚴肅維護。不妨讓我們先祝賀姜同學吧:“不管考得如何,你的人生已經滿分了!”
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