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提起抗美援朝決策,往往會拋出一種錯誤論調,說我們當年不該北上幫鄰居打仗,而應當集中精力于東南方向,一鼓作氣解放臺灣、實現國家統一。這個認知,是極其荒謬的,有嚴重的邏輯問題,仿佛我國是在“多管閑事”一樣。
抗美援朝和朝鮮戰爭,聽起來很像,但本質上是兩個概念、區別非常大。1950年6月,朝鮮人民軍在蘇聯的許可和支持下,向半島南部進攻,朝鮮戰爭爆發。這個時候,跟我們日后出兵抗美援朝沒有直接關系;但朝鮮戰爭本身,卻嚴重影響了中國的統一進程。
原本在解放戰爭后期,美國政府對老蔣政權的腐敗及國民黨軍隊連戰連敗,感到十分不滿、失望,基本拋棄了退守臺灣的蔣某人;此時的美國一般被認為,不會武力干涉接下來解放軍的渡海作戰。
然而朝鮮戰爭爆發,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大國在遠東地區的矛盾爆發,用今天的話說,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場“代理人戰爭”。美國作為西方世界霸主,將社會主義陣營視為整體;并且朝鮮半島一旦有失,臺灣作為軍事基地的重要性便被凸顯,所以美軍第一時間就封鎖了臺灣海峽。
1950我們的海軍力量非常薄弱,單純渡海與國民黨軍殘部交戰,雖可能付出較大傷亡代價,但就戰役角度而言,贏面還是非常大的。然而美國海軍插手后,以強大武力橫亙在臺灣海峽,按照我軍落后的裝備情況,已無法實施渡海作戰,臺灣戰役計劃只能暫時擱置下來。
那么站在新中國的角度看,造成這種歷史問題和遺憾,主要責任方是誰呢?多國有責任,但首要責任在蘇聯和斯大林。
金日成是率先發起了進攻,但那是半島內部的戰爭,是人家本民族的事情,理論上誰也無權干涉。要說朝鮮方面有什么問題,只能說是軍事、政治上過于單純幼稚,以為憑借對韓國軍隊的一定軍事優勢,就能平推過去統一朝鮮半島。看問題太簡單,把幕后推手、大國博弈和世界格局,基本拋諸腦后了。
實現國家獨立自主、完成統一雖是好事情,也屬于天經地義,但首先需要具備足夠實力、并充分考慮各方要素。蘇聯希望獲得東方出海口,又想擴大對遠東的控制力,與美國爭霸,所以熱心幫忙裝備和訓練朝軍,支持金日成的統一意愿。
既然朝鮮知道提前詢問這個別有用心的老大哥,怎么就不能跟中國事先通通氣、問一下合理建議呢?半島是該獲得統一,但得自身實力雄厚了、列強不敢窺視了,找最合適的時機才能一蹴而就。貿然動手后果嚴重,歷史已經證明過了。
換句話說,朝鮮是遭到聯合國軍反推之后,才想起中國,尋求我方出兵幫助。1950年10月,臺灣海峽已被封鎖了四個月時間。無論中國大陸出不出兵,朝鮮戰爭都已經打了一百多天,遠東格局已經徹底變了。所以并非志愿軍出擊,導致無法解放臺灣;而是結合國防及建設需要,新中國做出了適時、正確的決策,這個邏輯一定要理順清楚。
新中國通過抗美援朝的強勢表現,打出了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也贏得了蘇聯重視、及五十年代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但這無法掩蓋蘇聯方面的重大責任。一是一、二是二,當年他們不慫恿、支持朝鮮單方面行動,我們的臺灣早就解放了!
有些人,千萬別覺得受了蘇聯多大恩惠一樣,仿佛是我們欠了人情。清醒地想一想,新中國建立后,咱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陸軍戰斗力非常強,領土面積廣大且接近統一,民眾更是十分團結,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樣的國家和政權,世界上一共能找出幾個?潛力、爆發力非常強!
雖然建國初期我們經濟底子薄弱,可后來的幾十年先后遇到過多少困難,哪次低頭認輸了?沒有蘇聯就過不下去了嗎?看看現在的中國,又取得了多大的發展及進步。所以咱們辦法有的是、內外部資源也有的是,不要總是夸大個別國家的作用,妄自菲薄直不起腰。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