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主題是“弘揚自強與助殘精神,凝聚團結奮進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殘疾人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特殊困難群體。希望廣大殘疾人從自強模范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勇敢克服困難挑戰,積極追求人生夢想。5月16日,第七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在京召開。
熊瑩是云南西雙版納州的一名律師,布朗族,2007年,一起意外事故導致肢體殘疾,至今還要不斷接受康復訓練。雖然自己也行動不便,但多年來,熊瑩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專業為殘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幫助更多殘疾人融入社會,自立自強。
1999年,24歲的玉臘波在為某單位工作時,突發事故導致一級重度傷殘。當時通過訴訟得到一些賠償,扣除醫療救治費用,僅剩下6萬多元用于未來生活。
多年來,玉臘波因重度傷殘,只能通過低保維持生活,過得非常艱苦。雖然也努力嘗試過維權,都沒有成功。2018年,在一次聯誼聚會上,玉臘波向熊瑩講述了自己的遭遇,熊瑩決定幫助玉臘波提起訴訟。與事故發生時隔近20年,很多材料已經缺失。對熊瑩來說,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法律援助。
熊瑩和玉臘波兩人互相鼓勵,一起去面對這場漫長的訴訟。終于先后通過兩次訴訟,為玉臘波爭取到68萬元賠償。
身為殘疾人,熊瑩更知道殘疾人需要什么,需要社會提供哪些幫助。
傣族婦女玉南燕肢體殘疾,過去,總把自己關在家里。雖然做一點小生意,在家里賣大米,但始終難以走出自己的心理陰影。
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帶玉南燕參加聯誼活動,結識了熊瑩。每次參加活動,熊瑩總會拿自己作為生動教材,給殘疾朋友樹立生活的信心。在熊瑩眼里,像玉南燕這樣的情況,一定可以走出陰影,走向社會。
從心態重建到能力重建,再到生活重建、事業重建。現在,玉南燕已經開店八年,規模在不斷擴大,還招聘了很多殘疾朋友,一起創業。
幫助殘疾人走出心理陰影,敢于融入社會,找到生活出路,重構生活的意義。幾年來,熊瑩為本地傣族、哈尼族等肢殘婦女創業提供法律援助,針對每一個人具體情況想辦法、做工作,已經助力21位殘疾人實現穩定就業或自主創業。我國現在有8500萬殘疾人,涉及家庭人口2.6億。做好殘疾人工作,是一項事關無數家庭的民生福祉。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研究室主任 厲才茂:我們做殘疾人服務的原則就是第一,平等;第二,尊重;第三,支持。全國助殘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還專門作出了重要指示,要營造全社會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氛圍和環境。要激發所有殘疾人能夠有參與社會的更多意愿,提高自身能力的更多意愿,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更多意愿。
立夏之后氣溫升高,齊齊哈爾70歲的劉福琴,開始忙乎家里的菜園子。在她身后不遠處,老伴馮忠誠坐在輪椅上看著她干活,這樣的場景已經近三年沒有出現了。十多年前馮忠誠因病殘疾,勉強可以走路,但三年前因為中風導致身體情況再度惡化,只能臥床。
年初,駐村工作隊通過入戶走訪、結合殘疾戶實際需求,向“北大倉·久愛助殘”公益項目申報輔助器具。一副輪椅,大大改善了老兩口生活質量。
“北大倉·久愛助殘”公益行動,是企業與黑龍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旨在助力鄉村振興。輪椅、護理床、智能定位手表、語音提示電飯煲、震動鬧鐘等,這些物資由各駐村工作隊入戶調查,精準發放,幫助殘疾人改善家庭生活狀態,減輕家庭負擔。
與過去的社會捐贈物資不同,這一次的公益行動是要為殘疾人提供精準幫扶,根據每一個殘疾人的身體狀況,家庭情況,來解決他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王冰多年前因手術后遺癥患上精神殘疾,一旦發病就會走失。父親王路銀只能在家全天照顧女兒。這次活動,駐村工作隊幫助他們申領到一塊可以防走失的智能定位手表,也解放了家庭成員。
在提供輔助器具、康復服務的同時,一戶一策,精準幫扶,還將在教育支持、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家庭無障礙環境改造等領域進行一對一幫扶。讓有能力走出家門的殘疾人,平等地融入社會。
自強,不只是中國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呼喚,也是殘疾人這個特殊群體的不屈精神。在河南安陽林州市,有一位遠近聞名的“獨臂村支書”,他就是盤龍山村村支部書記王生有。王生有當過兵,復員后經營貨運生意,2002年,因為一場車禍,不幸失去右手,右腿也嚴重殘疾,行走不便,這讓王生有開始重新去理解生命的意義。
王生有的大哥王自有,在盤龍山村當了50多年村干部,2013年帶領村民修路時,突發疾病去世。鎮黨委領導多方調研后,希望王生有可以回到村里接過村支書的擔子。那時候的盤龍山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人不能忘本。2013年,王生有回到盤龍山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在這個海拔1300米的小山村,修好這條長4公里的盤山公路,是當時村里致富的希望,王生有接過了大哥未竟的事業。修路資金有缺口,王生有做生意攢下了一些家底,就自己先墊付了40萬元,帶著村民一起就地取材。
路修成了。王生有經過多方考察,計劃依托巍峨的太行山山勢發展旅游。發展旅游要改善基礎設施。村里沒有錢,王生有就從親戚朋友那里四處籌資,自己也一次次主動墊資,修建村文化廣場,又動員村民拆除村口廢棄豬圈、羊圈20多座,建停車場,為山外游客停車創造便利條件。
脫貧攻堅的五年,對這個小山村來說,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以及實打實的幫扶。在王生有的努力下,盤龍山村先后爭取上級資金和社會捐助近800萬元,建成8個觀光平臺和七級跌瀑式景觀帶,加上傳統村落保護和改造工程,漸漸地吸引了很多游客。
現在的盤龍山村,大紅袍花椒遠近聞名還有了自己的商標,加上中藥材種植、林下養雞、鄉村旅游,村民們致富途徑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有保障。
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自強是他們最真實的精神寫照。無論是工業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軍事等等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身體力行,他們打破社會偏見,用自己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為社會作出貢獻,也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滿。
這些殘疾人朋友和助殘團隊,都在通過自助互助等各種辦法,努力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讓周邊的人更幸福。他們是所有人的榜樣。想要殘疾人朋友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還需要不斷推動殘疾人事業的進步和完善,持續提升殘疾人公共服務質量,積極營造全社會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氛圍和環境。有更完善的社會保障,有更寬廣的舞臺,就會有更多殘疾人在新時代施展才干、成就夢想。
編輯丨王劍鋒 羅坷欣
攝像丨王劍鋒 張如堯
剪輯丨苗佳亮 周維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