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雖然建國的歷史不長,但軍事力量的崛起卻在全球范圍內首屈一指,靠著軍火大發戰爭財,這才有了后期和蘇聯叫板的底氣。
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國際角力開始發生變化,就連俄羅斯軍事專家都忍不住感嘆:中國不是當年的中國,美國也不是當年的美國。”
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的海灣戰爭,當戰斧導彈劃出死亡弧線,照亮了新戰爭的模樣,誰曾想,三十年后,曾經的看客,竟讓當年的主角坐立不安......
由F-15和F-16組成的空襲編隊
田埂上也能造出倚天劍
真正的改變,往往源于最深沉的刺激,1996年,當兩支航母戰斗群在自家門口如入無人之境,當最先進的戰機在強電磁干擾下變成沒頭蒼蠅,這種“屈辱”感,反而點燃了潛藏于民族血脈深處的韌勁。
河北鄉間的小作坊,開始為“國之重器”打磨一個個不起眼的精密零件;深圳的電子城里,山寨模仿的喧囂中,也悄悄萌發了自主研發芯片的幼苗;這股來自草根的力量,與國家層面“863計劃”等砸下的萬億科研巨資匯合,硬是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般的科技逆襲之路。
那時的我們深知,自己的優勢在于“世界工廠”的底子,工業門類齊全得令人咋舌,從一根螺絲釘到一臺發動機,三十多個工業大類,六百多個小類,幾乎無所不包。
這就像一個巨大的工具箱,平日里為人作嫁,關鍵時刻卻能為技術迭代和“備胎”轉正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別人是十年磨一劍,他們是全民總動員,集中力量辦大事,效率高得嚇人。
于是,當殲-20隱形戰機拖著自主研發的相控陣雷達呼嘯升空,五角大樓的先生們才猛然驚覺,那條曾以為寬如天塹的技術鴻溝,竟在不知不覺中被填平了大半。
海軍的“下餃子”更是堪稱奇觀,大連的船塢里,幾艘萬噸大驅同時開工的場面,讓習慣了按部就班的老牌海軍強國看得目瞪口呆。
更讓行家跌破眼鏡的是,福建艦上的電磁彈射,不光技術理念上實現了“彎道超車”,據說核心的中壓直流供電系統,穩定性甚至比“老師傅”還要好。
就連曾經被認為是“死穴”的衛星導航,也在一片“山寨貨”的嘲諷聲中,硬是靠著商業發射攢下的那點“小錢”,一步一個腳印地建成了“北斗”系統。覆蓋范圍更廣不說,獨特的短報文功能,讓遠洋漁民在臺風來臨前也能吼一嗓子,及時報平安。
這哪是導航,簡直是救命稻草!這種從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領跑的戲碼,連來訪的俄羅斯海軍將領都忍不住感慨“換了人間”。
燈下黑,看走眼的“世界警察”
歷史最愛開玩笑,曾經的優勢,一不留神就成了認知上的包袱,那個習慣了制定規則、引領風騷的美國,在打量東方鄰居的悄然崛起時,眼神里多少帶了點“戰略性藐視”。
從張開雙臂擁抱其加入全球貿易體系,以為能用“歷史終結論”將其收編,到對其“軍民融合”深遠布局的后知后覺,再到一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對其恐怖工業動員能力的瞠目結舌,這一連串的“沒想到”,都為后來的戰略被動埋下了種子。
當第七艦隊的指揮官抱怨每次進南海都像在人家的監控探頭下“裸奔”,當情報分析師發現對方的高超音速導彈型號已經比自己多出好幾倍,當引以為傲的隱形戰機在新體制雷達面前可能無所遁形時,三十年前那種單方面碾壓的快感,顯然已經成了遙遠的回憶。
更有意思的是,一場遠在南亞次大陸的局部沖突,雖與中美無關,卻意外成了美國重新校準標尺的鏡子,當其盟友印度迅速吃癟,而對手巴基斯坦據說用的還是來自中國的“上一代”技術裝備時,這種反向的“降維打擊”體驗,著實讓華盛頓的精英們背后一涼。
他們不禁要想:如果“淘汰品”都能有這般威力,那藏在深閨、尚未完全露臉的“殺手锏又該是何等景象?這種對未知力量的忌憚,再疊加上自家軍工復合體習慣于“五分成果吹八分”的浮夸,和東方對手“八分成果說五分”的低調內斂,兩相對比之下,焦慮感自然噌噌往上漲。
世界軍事力量版圖的轉變
世界軍事力量的版圖,就在這三十年間,發生了比地殼板塊漂移更劇烈的變動,當年導彈部隊出門還得搖下車窗問路的老黃歷早已翻篇,如今人家的高超音速導彈能在大洋上精準“打水漂”,電子戰飛機成了癱瘓對手信息節點的空中幽靈。
這場仍在進行時的國力競逐,說到底,也是兩種發展模式的賽跑,一方在冷戰紅利的余暉中,一度沉迷于金融魔術和地緣政治的棋盤推演,另一方則頭也不抬,在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綠色能源這些硬邦邦的實體領域里死磕。
新能源汽車年產千萬輛級別的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節節攀升,還有那張遍布全球的“一帶一路”供應鏈大網,這些才是我們在面對技術封鎖時,依然能從自家完整工業體系里掏出替代方案的底氣所在。
俄羅斯專家的那句“在其后院動手無異于自投羅網”,或許不全是客套,更多的是對現實力量對比的直白感慨,那個單憑GPS和幾艘航母就能發號施令的時代,正伴隨著東方新一代導彈的呼嘯和國產航母電磁彈射器的吱呀作響,被緩緩送進歷史的博物館。
美國或許真的錯過了遏制對手技術追趕的最佳時機,但更深層次的,可能是錯過了真正理解一種不同文明發展軌跡與內在邏輯的歷史窗口。
如今,無論是在關稅壁壘上的松動,還是在其他互動中的態度微調,依然強硬,卻成果甚微,隱約顯露出一種對新現實的無奈接納。
結語
俄羅斯專家的話語,與其說是對美國的一種警醒,不如說是對中國的一種認可,好在,面對夸贊,我們從不自大,面對詆毀,我們也從不妄自菲薄,我們要做的,就是門頭干好自己的事,只是當我們抬頭,才發現,原來身前早已經站不下任何人了,不是嗎?
信息來源:
光明網2024-05-22《俄媒:中國海軍越來越強大》
澎湃新聞2025-05-15《俄專家:中國軍工創新已超越俄式設計,但俄精英仍對合作心存疑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