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展圣手兼蘭亭巧手,國展大獎拿到手軟,如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等多個展會獲獎,還兩獲蘭亭獎,書法實力不容小覷。第五屆蘭亭獎上表現突出,一幅作品三種書體,開創嶄新模式,備受推崇,評委贊 “入古為新” 。
張榮慶教授是當代書法界杰出代表。他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書協研究部主任。其作品參與早期全國性書法展,獲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 。
84 歲的張榮慶教授很少現身大型書法展,精神飽滿,淡泊名利、寵辱不驚。此態度與他輕盈清新、充滿學術氣息的書法風格相得益彰。經歷文化斷層,他能創作出優雅脫俗之作,實屬難得。
張榮慶先生的書法藝術與學術精神可從三方面概括:一是執著于學術研究,其作品有思想內涵,不受流行書風影響,源于一貫審美理念;二是發起推動 “上巳雅集”,該活動成書法界盛事,匯集崇尚經典、傳承傳統的書法家,倡導書法正道,糾正書壇浮躁功利傾向 。
第三,張榮慶先生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堅持藝術理念,嚴謹治學,幾十年如一日實踐藝術追求,不斷精進。
走進其工作室,如入書法寶庫。四周陳列各類臨摹作品,不少寫在舊紙片上,承載歲月痕跡,盡顯隨性簡約之美,透出他對書法的熱愛與清新風格。
交流中可知,他堅持臨摹經典,追求至高境界。其臨摹的王獻之《十三行》是例證,作品由四部分組成,正文筆觸流暢精準,遺漏處巧妙補充,原作模糊處細心標注,盡顯其精湛技藝與細致態度 。
作品右側張榮慶先生隨意節選部分臨摹,左側記錄心得,下方是補充說明??此齐S意,各部分卻和諧融合,盡顯其書法獨特魅力。
臨摹雖認真,但臨作與原作形態有明顯差異,他在左側說明,表達對臨摹的獨到見解與個人風格:近年專注小楷學習,以 “二王” 為宗,《十三行》啟發深刻。此帖布局開闊,字體大小、長短、寬窄錯落有序,自然和諧。用筆剛勁流暢,體現沉著痛快的書法精神。我臨摹時不生搬硬套,依理解感悟捕捉精髓大意 。
張榮慶先生的書法,原作和臨作神韻很像。他的風格成熟,字既有法度又不守常規。從用筆、結構到整體氣息,都能看出魏晉書法的韻味。這種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和自身風格的結合,就是他書法的核心價值。
張榮慶先生的書法筆力遒勁、筆觸爽利,結字跌宕起伏,體勢開闊大氣。他在結字時融入魏碑筆法,卻淡化刀刻痕跡,使作品自然又有趣,充滿古雅氣息,體現了他對書法的審美和理解。
在書法界,“創作”是現代人賦予的概念。古人通過臨摹創新,再回歸臨摹,兩者相輔相成。但現代人因缺乏日常書寫過渡,作品常顯造作,缺乏生命力。而張榮慶先生將書法融入生活,以自然書寫消除刻意痕跡,使作品更生動自然。
現在功利主義盛行,對書法藝術有負面影響。展覽和應酬常讓書法失了本真。張榮慶先生用臨摹實踐告訴我們,要回歸自然書寫,拋開功利心,讓書法回到本質。
臨摹是學書法的基礎,也是提升修養的重要路。張榮慶先生說過,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做好事。學書法也一樣,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斷去寫去探索,才能提升水平,最后取得成功。
張榮慶先生的書法既傳承了傳統,又在現代書法上有創新。他的作品風格獨特、內涵深厚,給人很多藝術啟發。學習他的書法能幫助我們更好理解書法的精髓,不斷探索進步,追求更高的藝術水平。
這在其他書法獲獎作品中難得一見,相信你看后會震撼。他的行書同樣精彩,灑脫飄逸、自然率意,整體充滿魏碑筆意。對于這樣的字跡你有何看法?記得點贊、分享、轉發、關注。你覺得作品有無必要用多種書體形式?談談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