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印泥之一(篆刻) 1971年 陸維釗
陸維釗的名字,在中國美術學院是一座大山。其廣袤,詩書畫齊一,集在硯邊無盡的筆下;其淵深,文史學養豐厚,凝成毫纖筆端上的浩氣。作為中國書法教學的一代創始人,他總讓我們崇敬懷想,高山遠望。作為一位始終立在我們書學研習周遭的諄諄教者,他總讓我們筆桿鏗鏘,感受著師者的誠心與正氣。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作為初入校門的學子,我曾在校園里見過陸先生。他總掛著一絲謙和的微笑,兀自沉于某種思緒之中,卻顯得幾分孤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展覽上見到先生所寫“抽寶劍、縛蒼龍”“同心干、放眼量”書聯,便覺筆重扛鼎,字形雄奇。后來反復在各類書展中見到他的螺扁之書,其拓跋之風,陶然有浩氣之養。后來又讀先生的諸多書藝,知先生真、草、隸、篆無一不精。中國美院當年開高等書法教育先河,陸先生當風舉旗,首重金石學的基礎,他的書藝正是榜樣。先生遍學歷代名碑法帖,將魏碑雄強之氣,淬化于宕筆之中,無論是浩然榜書,或是風雅尺牘,都結體渾穆,飄撇豪放,用筆瀟灑中參透魏碑的筆意。近代以來,引碑入草,已成時風。陸先生將碑風磨化,取魏碑精神,鑄金石靈魂,樹立堂堂正正的書風筆意,為中國美院的書藝傳承開一條雄強的風氣之道。
陸先生的螺扁之書,便是此道的高峰。1964年所寫“抽寶劍、縛蒼龍”,書文便含驚天浩氣,書寫更是開闊恣肆,揮拓奇縱。其筆非篆非隸、亦篆亦隸,結體出自篆法,意態卻趨隸書。提按處如風驟起,長橫者又呈波磔,用筆卻盡是內收渾然。字形收腰回放,隱隱然下墜力沉,將篆隸書風之雄強盡顯。這幅字有陶然之劍氣、蒼然之龍儀,將中國書藝的造像之意幡然點亮。凜凜扁書,誠然是今日書藝求生、求變、求創新的榜樣。
陸先生的書藝并非一味雄強,內中自有一份學者的陶然氣韻。姜亮夫先生曾言:“陸維釗先生一生治學態度老老實實,他于文學、書法、繪畫,以至音樂、醫學無所不精,而且能融會貫通。他要全面地掌握中國文化的精華,他的藝術是完整的。他是綜合中國文化藝術精華的可貴的學者。”姜先生稱陸先生的藝術是完整的,這個評價懇摯而又富有高度。
近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萬山青擁——陸維釗藝術文獻展”暨《陸維釗全集》首發式,便讓我們得以窺見他的藝術全貌。這個全貌似乎并無恢宏大作,卻讓我們看到一個受著山川人文滋養而努力求取中國文化精華的完整的學者形象。這樣的學者,一生以教書為業,以著文為任,以詩詞紀懷,以書寫放意。他認認真真地守學涯,坦坦蕩蕩地待平生。似乎翻開每一日,都有詩文相答的應和,都有心志的淬磨,都有詩書生涯的詠嘆與堅守。我們讀到十八歲時的鐘鼎習書與四十五年后的感懷;讀到早年《沙湖晚歸》的瀟灑書寫與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諸多碑味濃厚的書筆對照;讀到1972年背臨第八十二通和第八十八通的《蘭亭集序》寫本與用《冠君碑》意寫《蘭亭集序》的碑意蒼穆的寫本……我們深深地被這個完整的、首尾照應、情贈興答的藝術人生感動。
四石碑名(篆隸) 1978年 陸維釗
在全集的詩文一冊中,輯有陸先生批了紅的詩稿、詞稿;有他撰寫的1948年出版的《中國書法》,有他為眾多書畫題寫的贊與跋,書跡斑斑,文筆殷殷。在《中國書法》中,陸先生由中國文學的單字特性、工筆特性而引出書寫的意態,介紹其獨特的美質,并直言:書法的欣賞將讓人們“感情為所滲透、人格為所感染、心緒為之改變、嗜好為之提高,漸漸將一般人娛樂上之低級趣味轉變至高級。這便是學書法的價值。”接著,又就書法對人的心性的陶養、對人的寧靜專注的培育、對人的娛樂之心的誘導,以及對文論、文史、民生的裨益逐一闡發,其重點盡在人的培育上用力,絮絮道來,循循善誘,非深悟此道者不能盡言。正是由于這般完整的傳統學識,讓他的論述在平易中顯出高度。
跬于中國文化傳統的完整研習,掇于中華書藝的內蘊精華,陸維釗先生的書藝兼有他在《中國書法》中所推重的沉雄、豪勁和高逸、幽雅。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首品曰“雄渾”,其要義在于“返虛入渾,積健為雄”。“虛”并非空無,而是“實”的另一面。書寫中的字形與留白,最見實與虛的對照,而用筆的使轉頓挫、字里行間的形體意態中也多有虛實之變。渾則是一整體,如是字形與留白、筆痕與筆意渾渾然成一個整體,如何在揮寫的“虛”處避免“實”執的陷阱,讓書寫作為一個整體得見渾然生機,正是“返虛入渾”。陸先生1972年所寫“游于藝”,三字筆畫均向上匯集,密者愈密,疏者愈疏,滿紙中一種游若驚鴻的意趣觸人眼目。1973年所書“靖濤閣”,字字篆體草書,每個字左右之間、上下之間俱有空白,如風如濤,雄健中愈見飄灑,那虛處最涵神韻。“超以象外,得以環中”,其中雄渾的筆意不在強,而在興來的氣勢,在虛實相生的契機。
陸先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書寫的一批名人詩句,最見他的草書之風。詩首的下筆頗重,字形凝成團,一派碑風。方筆塑成形體,左右結構,間架錯落;上下結構,掇沉積厚。一路披紛而來,略帶篆隸遺形,筆法飄撇雄勁。在這里,引碑入草,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精神。那魏碑的滋味如是從骨架中勃然生發,其用筆總有方意,方中寓圓,圓中孕方,點畫之間充滿金石之響,最是魄力雄強。世人推崇《龍門二十品》,康有為拆分四體風格,其中端方峻整正是陸先生的筆下風華。常有人言:北方剛勁,南方蘊藉,陸先生的書法卻兼有豪強與放逸。碑碣是中國刻石的通稱,其中方為碑,圓為碣,又有漢碑唐碣之說。陸先生的碑意似將碑碣融于筆下,淬于使轉之間,整幅書自有碑碣之森茫渾穆氣象。
今年是陸維釗先生誕辰125年。在中華書學受到普遍關注的當下,陸維釗先生日益成為完整書者的博大而沉雄的文化象征,同時又是獨特書體首創的雋秀代表。《陸維釗全集》的出版不僅極大地推進他的書藝人生的研究,亦有效地深化著中國書道理論和書學體系的建構,“同心干,放眼量”,這將是對今日書法研究和教學的鞭策,也正是我們對中華書藝的詩心遠望。
天地關山五言聯(行草) 1978年 陸維釗
2025年5月18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跬于完整 掇于精華——陸維釗的書風書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