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管制重拳出擊,印度產業(yè)應聲"熄火",莫迪政府緊急派人赴華求情。面對中方的寸步不讓,印度在中美間還能搖擺多久?
【中國對稀土實施嚴格的出口管制】
中國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的舉動,猶如精準的“手術刀”,直接劃破了相關產業(yè)鏈的“命脈”。在這場博弈中,印度的身影顯得格外突出。
尤其是在四月份,當美國打響關稅戰(zhàn)爭之時,中國再次果斷出手,對七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了出口管制。這一措施不僅僅是對于經濟利益的直接捍衛(wèi),更揭示了稀土在二十一世紀不可或缺的戰(zhàn)略意義。
而中國,不只是稀土市場的主導者,更是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定海神針”。數據顯示,中國控制著全球63%的稀土開采量,更是占據了90%的稀土加工產量。
這意味著,全球對中國的稀土依賴程度極高,一旦中國在此方面有所動作,必將引發(fā)連鎖反應。而目前,美國的軍工企業(yè)就狠狠挨了一記,而印度更是被打得措手不及,以至于主動找上門,希望中方網開一面。
【莫迪派人上門請中方網開一面】
據印度媒體透露,他們的駐華大使館已經通過書面和會談等方式,與中國有關部門磋商關于鍺的出口限制。
要知道,鍺是半導體、光纖電纜和太陽能電池板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而全球過半的鍺產量都來自中國,這無疑讓印度感覺措手不及,尤其是他們剛萌芽的電動汽車行業(yè),更是受到了重創(chuàng)。
而印度選擇此時來找中國,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他們的“印度工業(yè)化”戰(zhàn)略推行得并不順利,尤其他們在高新科技領域的發(fā)展上稍顯遲緩,原本靠轉口貿易解決需求,但隨著本土化生產推進,那費用也是一個頭疼的問題,所以不得不直接找中國。
其次,印度輿論早已注意到中國的出口管理,可能成為半導體發(fā)展的最大阻礙,但由于印方官僚主義嚴重,慢半拍地才開始重視這事兒。
【印度認清現實,獲取稀土根本繞不開中國】
況且,中印之間的關系并未完全修復,而美國和北美等地區(qū)的鍺生產又主要留著自己用,這讓印度繞開中國變得幾乎不可能。
然而,盡管如此,印度對于這次的磋商顯得相當低調,不愿意公開太多細節(jié)。當前的中印關系懸而未決,而中美印三國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莫迪政府在貿易政策上也表現得相當搖擺不定。既想配合美國去打壓中國商品出口,又想從中國這里得到好處,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恐怕難以持久。
客觀而言,印度的困境多少可以說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中美貿易戰(zhàn)的時候,莫迪政府覺得機會來了,以為聯合美國壓制中國能給印度帶來制造業(yè)的崛起。然而,他們顯然高估了自己的能耐,也低估了中國的反擊能力和全球影響力。
【印度妄圖聯手美國取代中國】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找中國談鍺出口問題,或許也帶有試探中美態(tài)度的意味。然而,當涉及到核心利益時,中國是不可能妥協的。
即便在與美國較勁期間,中國也沒有忘記對印度實施反制措施,比如對來自印度的氯氰菊酯實施了為期五年的反傾銷措施。
而在中美貿易交鋒后,印度的選擇余地進一步縮小,在稀土等關鍵領域更難與中國抗衡。這就像中國在與美國較量時,順帶給了印度一個警告。
當然,中國的手段一向是靈活運用,一方面保持強硬,另一方面也不乏懷柔。據業(yè)內人士透露,中國已經對至少四家稀土磁體生產商發(fā)放了出口許可證,但名單上依舊沒有美國的名字。
與此同時,中國的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也正在開展多部門專項行動,重點打擊戰(zhàn)略礦產的走私出口。
【中國嚴厲打擊戰(zhàn)略礦產走私出口】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并非針對某個特定國家,而是基于國家安全和法治原則的正當手段。中國一直致力于維護全球供應鏈的安全穩(wěn)定,并主張合作應該建立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
因此,任何妄圖借助非正當手段攫取中國資源,或是破壞雙方合作根基的舉動,都絕不可能得逞。
就印度而言,倘若其真心期望獲取中國的資源、贏得合作機遇,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表態(tài)上,而應在行動層面做出切實改變。
具體而言,印度應積極促進兩國間的經貿交流,推動產業(yè)鏈的深度協同與融合,同時著力增進彼此間的互信。唯有如此,中印之間才能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攜手邁向共同發(fā)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