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
周末癱在沙發上,手機里刷著搞笑視頻卻越看越煩躁;
上班對著電腦屏幕,明明有十件事要做卻一件都提不起勁;
你憋了半天,只能憋出一句“煩死了”,卻說不出自己到底在煩什么……
這種渾身冒刺、坐立難安的煩躁感,就像鞋底隔著沙子,不會讓人流血,卻時刻刺痛著神經。
很多人都討厭這種煩躁的情緒狀態,卻又苦于無法擺脫它。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煩躁背后的真相,用第四道的智慧帶你走出“煩躁迷霧”。
01
煩躁的本質:“低強度高干擾”的情緒漩渦
煩躁是一種極具迷惑性的情緒,它不像憤怒那樣暴烈張揚,也不像悲傷那樣沉重綿長,而是以一種“低強度高干擾”的姿態,悄悄地侵蝕著我們的內心。
這意味著它不會像雷暴般瞬間將我們擊垮,但它會有一種縈繞在心頭的不適感——
胸口發悶、坐立不安、注意力渙散等,仿佛心里有個小錘子在不斷敲打似的,讓我們的內心始終無法平靜。
這種混沌的狀態就像一場無形的戰爭,沒有硝煙,卻讓我們的心理防線在不知不覺中松動,進而讓負面情緒占據主導地位。
02
三大維度解碼煩躁成因
你為什么會這么煩?因為你正同時承受著來自本能中心、情感中心、理智中心三大中心的“暴擊”。
1. 理智中心:信息爆炸下的大腦超載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理智中心每天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打開手機,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各種工作群的消息撲面而來。
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像無數細小的石子,不斷砸向我們的大腦,理智中心不得不時刻保持高速運轉,去篩選、處理、存儲這些信息。
職場和生活中的多事件、多任務處理更是讓理智中心不堪重負。做新媒體編輯的朋友小美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每天上班需要處理幾百條資訊,篩選、整理、撰寫文案、監測數據,下班后還要兼顧家務、輔導孩子寫作業,整個人忙得不可開交,煩躁不堪。
有一天,她不小心把咖啡灑在桌上,壓抑已久的情緒終于爆發,她崩潰大哭。
大腦的認知資源被過度消耗,判斷力和專注力大幅下降,煩躁情緒也隨之而來。
2. 情感中心:情緒的“暗潮涌動”
情感中心是我們情緒的“蓄水池”。當情緒過度堆積或被壓抑時,煩躁就會作為一種“預警信號”出現,告訴你:那些未被言說的情緒,正在形成危險的暗涌。
朋友小王剛進職場時,常常被領導批評、被同事使喚,心里的委屈、焦慮、緊張都得硬生生咽下去,這使得他每天上班都感覺非常煩躁和抗拒。
這些積壓的情緒成了一座即將崩塌的水壩,煩躁就是水壩崩塌前的最后預警。
然而更糟糕的是,小王難以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
一旦煩躁來襲,他便開始自我指責:“我怎么這么容易煩?真是沒用!不要煩了!”
這種與情緒的對抗,無異于在傷口上撒鹽,它會讓煩躁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將我們困在一個惡性循環的“情緒漩渦”中,越掙扎越深陷。
3. 本能中心:身心失衡的連鎖反應
本能中心的失衡,從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為煩躁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生理上,不規律的作息、長期的疲勞、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正在悄悄破壞我們身體的平衡。
經常熬夜的人,生物鐘紊亂,白天昏昏沉沉,夜晚輾轉難眠。身體就像一個運轉不良的機器,各種小毛病不斷,煩躁情緒也隨之而來。
高油高糖的飲食讓腸胃不堪重負,身體積攢了大量毒素。這種生理上的不適也會反映到情緒上,讓人變得暴躁易怒。
心理上的控制感喪失,同樣會引發強烈的煩躁情緒。
上班堵在路上,看著前方一眼望不到頭的車流,你只能無奈地等待。那種對時間和空間的失控感,瞬間就能讓煩躁值飆升。
被領導安排了一個你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做時。這種對結果的不確定性和無力感,就像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揪住你的心,讓你坐立不安。
03
動力失衡第四道的破局智慧:重建內心的秩序,回歸本心的平靜 1. 理智中心的“降噪秘籍”
面對理智中心的超載困境,“降噪”是關鍵。
想讓理智中心有條理地運轉,可以嘗試用四象限劃分法,給每天雜亂的任務安裝上“導航系統”。
- 重要緊急區:設置“25+5”的節奏錦囊(專注25分鐘+休息5分鐘)。
- 重要非緊急區:拆解為每日微目標(如每天寫500字、每晚散步1公里)。
- 緊急非重要區:外包或模板化處理(如與他人合作、設置常規回復模板等)。
- 非緊急非重要區:直接刪除或設置邊界(如刪除或屏蔽非必要的群聊)。
信息的止損與清空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給大腦來一場“斷舍離”——
每天為自己設定固定的“信息處理時間”,集中處理各種碎片化信息。
其他時間則關閉不必要的推送通知,也可以把手機調成靜音,或者把手機放在非觸手可及的地方。
定期對自己的信息空間(手機和電腦)進行“大掃除”,刪除長期不用的軟件,取消無關的公眾號,退出不活躍的群聊,讓我們的信息環境變得簡潔明了。
當我們不再被海量的無效信息包圍時,理智中心就能騰出更多的空間,專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煩躁感也會隨之減少。
2. 情感中心的“溫柔安撫術”
當煩躁來襲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厭惡自己:“我怎么又這么煩躁,太沒用了!”這種自我否定只會讓情緒更加糟糕。
試著像對待朋友一樣對自己說:“我看見你在煩躁,這很正常,我允許你煩躁,讓情緒自然流過內心就好。”
當我們停止自我批判,停止與情緒對抗時,內心就會慢慢地平靜下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對引起煩躁的各種復雜情緒進行梳理和命名。
可以問問自己:我的煩躁里面藏著什么?有憤怒嗎?有悲傷嗎?有焦慮嗎……
就像做項目負責人的朋友安安,通過自我提問,她發現自己煩躁時,有對項目進度滯后的焦慮,有對加班卻未被認可的委屈,有對手下犯錯的憤怒……
她把心里那些亂糟糟的情緒一點點梳理清楚,就像整理一堆雜亂的物品,分別給它們命名。
當這些情緒被梳理到指定位置時,安安的內心逐漸明朗,煩躁情緒也隨之消散,最終她能夠回歸到事情本身,不再被情緒左右。
3. 本能中心的“平衡修復術”
血清素的滋養,是幫助我們找回平靜的重要法寶。
多曬曬太陽,親近大自然,洗滌煩躁的內心;做呼吸練習,一呼一吸之間,就能給煩躁按下“暫停鍵”;
冥想可以把紛繁復雜的情緒和念頭清理掉,讓自己慢慢回歸身體,隔絕外部干擾,回歸本心本性。
空間清理大法也是一劑良方,可以讓我們在無序中創造有序,重新找回掌控感。
很多人在煩躁的時候,很難讓理智中心上線,或者讓情感中心釋放。
這時,我們可以嘗試空間整理的方法,例如收拾冰箱、整理衣柜、做做家務等等,給我們的內心做一次“大掃除”。
這是因為外在世界的清理與我們內心的清理是一體的。通過空間清理練習,我們可以體驗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
在這種整潔與秩序中,煩躁情緒也會漸漸平息。
煩躁不是敵人,而是我們內心的信使。
當我們學會把煩躁當作善意的提醒,而不是敵意的攻擊時,我們的生活就多了一份溫柔的覺察。
你最常遇到什么樣的煩躁場景?有什么安撫小妙招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作者丨何紫欣 創愛之旅資深學員,致力于使命心理學的傳承,信奉“愛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
本文的插畫,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