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年,TEDxCEIBS帶著“以「匠」心雕琢未來”的愿景,開啟了2025年度的論壇活動。八位演講嘉賓中,演員出道的黃圣依還有另一個很特別的身份——中歐EMBA的在讀學生。在本次TEDxCEIBS大會中,她以“最小單位的匠心,是打磨自己”為題,分享了自己人生路上的動人片段,聚光燈下的人生,有星光相伴,也布滿荊棘。她的故事,是匠心的多面注解——在爭議中蛻變,在熱愛中綻放,終以真誠與堅韌雕刻出獨屬于她的人生底色。本文系黃圣依TEDxCEIBS 2025的演講內容實錄。
01
十七歲的路口
今天站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講臺上,有些激動也有些熟悉。我想起二十多年前,那個在上海交大附中圖書館挑燈夜讀的自己。那時候我以為,未來的人生會是按部就班的:高考、大學、出國深造,最后回到職場成為一個穩定、體面的“精英女性”。
2000年秋天,我17歲。有一次和媽媽在徐家匯逛商場,一位星探遞給了我一張名片。那天陽光很好。沒多久,我參加了上海電視臺舉辦的主持人大賽,獲得冠軍,我還記得我人生中第一次接受采訪,是申江服務導報的記者王飛玨問過我:“你將來的職業愿望是什么?”我說:“希望從事工商管理。”
17歲時的黃圣依
其實那時我并不懂“商科”是什么。只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外公畢業于清華經濟系,母親是做記者出身,經常接觸工商界的朋友,全家人一直希望我走一條看得見終點、走得穩當的路。這個愿望,像一顆被忘在書包里的種子,一直靜靜地躺在那里,沒有發芽,但也始終沒有被丟棄。
接過名片那一刻起,我的人生便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數。就像是詩人弗羅斯特寫的那樣:“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因此走出了這迥異的旅途。”
02
人生的容錯率
后來我從交大附中畢業,在家人的驚訝與不解中走進了北京電影學院。這25年里,我演了五十多部影視劇,參加了上百場演出,登上過耀眼的領獎臺,也墜落到過沉默的低谷。從“一滴眼淚”出圈,也在爭議和重壓中反反復復的自證。
有人說,黃圣依的啞女角色就是她沒有話語權的人生隱喻。但其實就我而言,從來沒有消失過自我。我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方式成長。這些年來,有些路走偏了,有些決定妥協了,有些選擇輕率了,但那又怎樣呢?我也開始慢慢理解:人生的容錯率,比我們想象中高得多。每一次“錯過”,都是在為下一個階段積累不同的視角。
黃圣依TEDxCEIBS演講
一年前,我和一位朋友聊天,得知他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讀EMBA。他說:“你這么多年做過制片人、也管理公司,其實早就應該來商學院讀書了。”當時我有些動心,但也猶豫——是不是太晚了?是不是不合適?他只說了一句:“人生有很多版本的你,中歐會幫你找到一個新的坐標。”這句話點醒了我。
17歲時,我錯過了商科這條路。現在回頭看,我以為走的彎路,其實只是在積累視角,人生轉了一輪,再一次回到樹林里,我已經看過了人跡罕至的風景,那這次就坦然地踏上了另外一條未曾涉足的路吧。
有人說黃圣依上商學院是不是又要投資了,這并非是一個功利性的決定,我不是為了學位,也不是為了“轉型”。我只是想換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跳開原本軌道、真正屬于自己的方式。演員是表達他人的職業,而我想學會更好地表達自己。
進入中歐的第一學期,我上了一門叫“組織行為學”的課。老師說一個人的行為動機,不來自強迫,而來自“自主性”,我聽得很入迷。
在中歐的學習
某天回家,我發現孩子練琴練得特別煩躁,一直卡在一個規定曲目上怎么也過不了關。我突然想試試這個理論,就和他說:“今天你別練這首了,自己選一段你想彈的曲目彈給媽媽聽。”那天他居然坐下去,彈了整整一個小時。結束時他跟我說:“我覺得我好像更喜歡鋼琴了。”我意識到,學習管理學,不只是為了管理公司,它也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親子關系,理解自己。
中歐帶給我最寶貴的東西,不只是知識,而是一種重新思考世界的方式。我開始思考整個文化產業鏈的邏輯,開始關注一個項目從內容創意到資本運作、再到社會影響的全鏈條價值。我開始期待,未來在中歐的平臺上,能和更多來自不同行業的同學合作,碰撞出新的可能。
我愿意用開放的姿態,擁抱未知的世界。
如果沒有當年主持人大賽的經歷,我不會走進影視圈;如果沒有成為母親,我不會深刻理解教育的意義;如果沒有走進中歐,我不會重新點燃對知識的熱情。看似不相關的角色,最終串聯起我獨一無二的人生軌跡。人生的每一段經歷,哪怕看似脫節,終將在未來某刻重合,成為你重新出發的起點。
03
最小單位的匠心
我常會想起看到過的一尊雕塑,名叫《Self-made Man》,翻譯過來就是“自我塑造者”——一個人手握錘子和鑿子,正從一整塊石頭中把自己雕刻出來。那時我站在雕塑面前,看了很久。我覺得他雕的不只是他,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是一塊石頭,而你就是一把鑿刀,你必須自己動手去雕出屬于你的模樣。也許每一鑿都很費力,甚至會疼痛。人生中那些我們不愿面對的掙扎、不完美的選擇、反復試錯與覺知,其實都是在“雕刻自己”。他雕刻的不只是身體,更是“身份”。
雕塑《Self-made Man》
隨著年齡在一點點增加,角色或身份在不斷地疊加。但無論是演員、老板、制片人,還是女兒、母親與學生,我都不想用“標簽”來替代“我是誰”,那“我是誰”呢?我是不斷雕刻自己的那個人,是打破自我、哪怕是在最熟悉的領域也愿意從零開始的人。
這幾年在影視劇之外,我嘗試了話劇、音樂劇、還以制片人身份投資了短劇,在不同的載體里尋找屬于我的表達方式。每一次身份的轉換,都是一次打磨;每一次選擇之后的回望,都是一次自我完成。
話劇
音樂劇
投資短劇
我所理解的匠心,不是抵達完美,而是在流動中保持雕刻的姿態。把上一段旅程里淬煉出的經驗,熔鑄到下一個角色中。
很多人說黃圣依心態挺好的,這背后確實離不開我的母親對我的“鍛煉”,她是典型的“嘴硬心軟”,表面總是覺得我做得還不夠好,但在我轉身的那一刻,她永遠是第一個在場、準備好一切的人。就像我決定報考中歐的時候,她一邊說:“你這個年紀還折騰什么”,一邊卻翻出了外公好友楊錫山教授任交大管理學院院長時的著作,還找到了她當年采訪中歐首屆畢業生的手稿。今天她也坐在臺下,希望媽媽給我今天的表現能夠打個高分。
對于媽媽的嚴厲,小時候我會感到很不平。但后來我懂了,她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太用力。她想讓我像雕塑里的人一樣能在石中鑿出自己的腿,不被他人的語言、看法所禁錮。這種堅持和柔韌,支撐著我走過了許多難熬的時刻。
TEDxCEIBS演講當天,黃圣依帶著媽媽在中歐校園里留影,
背景是中歐標志性的金字塔建筑
今天站在TEDxCEIBS這個演講臺上,我能看見時光長河里浮現的無數個自己:琴鍵前緊張的少女、紅毯上微笑的明星、裹著軍大衣熬夜的新人、嬰兒床畔哼唱的母親、案例研討中舉手提問的學生……她們手牽著手,在每一個看似重要的選擇面前勇敢邁出一步。
最后,我想送給大家一句話:最小單位的匠心,是打磨自己,我們都在一生中不斷雕刻自己。有些人用鏡頭,有些人用公式,有些人用語言,有些人用沉默。但只要你還在雕刻——哪怕很慢,哪怕還沒成型——那你就沒有放棄。
TEDxCEIBS
TEDxCEIBS是TED官方授權,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學生策展,獨立舉辦的TEDx年度盛會。基于TED的理念——傳播有價值的思想,結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西合璧的特色,使得TEDxCEIBS在眾多TEDx獨立活動中獨樹一幟。從2013年開始,每年TEDxCEIBS邀請來自商業、科技、文化、藝術、教育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和啟迪力量的嘉賓,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精英碰撞思想火花,以前瞻視角詮釋社會發展源動力,并借助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中國以及全球商界的深遠影響力,傳播于大眾。希望藉由TEDxCEIBS記錄思想的軌跡,夯實“中國深度 全球廣度”的定位,致力打造深具影響力的思想分享平臺!
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稍有刪節,圖片由本人提供。
編輯| 李鈺婷
責編| 岳頂軍
點擊咨詢中歐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