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琪 楊凡 閆麗君 杜曉丹 鐘建軍 王琳
“他錯過了考試,卻寫下了人生最完美的作文。”
一條來自網絡上的評價,對姜昭鵬的善行做出完美詮釋。
“愛在煙臺,好人之城,為什么總是這樣溫暖?”
一則來自公眾的發問,又帶來了更有深度的思考。不禁讓人回味,個體、群體和城市的深度關聯。
煙臺學生姜昭鵬在春季高考途中為救突發心源性猝死的同學而缺考,他和網約車司機王濤連手救人感動全網。感人至深的善舉,美好場景環環相扣,讓輿論的熱度高企。
有人說,看似偶然的事件,卻帶有必然的因素。因為,這不僅是一場感人的生命救援,更折射出煙臺作為全國文明城市深厚的文明積淀,產生對市民行為的深刻影響。
姜昭鵬、王濤用行動為城市代言,個體的行動自覺具象化,“愛在煙臺”的內涵在此刻升華。
01
教育浸潤
從知識到行動的轉化
最近幾天,因為“救人缺考”事件及其進展消息頻頻登上全國熱搜,事件的主人公姜昭鵬也迎接了一輪接一輪的媒體采訪。
我們回到5月10日早上,事發時的那輛網約車上。
當天8點11分,當上車時還有說有笑的同學突然倒在自己身上,姜昭鵬的一系列急救操作堪稱“教科書”級。
先扶住同學的頭,防止其撞傷;又觀察他的呼吸和心跳,發現了他呼吸漸漸消失、心臟驟停;幾乎沒有遲疑地放平同學在后排座椅,翻身跪下為其做心肺復蘇······
姜昭鵬背著書包跪在后座上,對同學進行急救。
這一系列冷靜的處理,源于姜昭鵬的醫學類專業學生身份。從校方獲悉,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將“健康教育”納入學生必修課,急診急救就是健康教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理論講解、視頻演示和實際操,讓學生熟練掌握心肺復蘇的步驟和AED的使用方法。
教育的浸潤,讓姜昭鵬做出了從知識到行動的變通,體現了應急教育從“知識灌輸”到“生命守護”的轉化。
不僅是校園,檢索發現,在煙臺市近年來開展的文明實踐活動中,以“救在身邊”為主題的急救知識普及活動頻頻出現,覆蓋人群涉及學生、機關單位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等,這是對“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場景的真實體現。
煙臺市開展的“救在身邊”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資料圖)
回答媒體提問時,姜昭鵬的語速不快,卻顯得更加鄭重:
“我當時反應一定是去醫院,畢竟生命最重要。考試還有下一次,生命只有一次。我不后悔。”
02
行動自覺
煙臺有很多“教科書”
如果說姜昭鵬的搶救是生死救援得以成功的起點,那么網約車司機王濤將送醫路壓縮到7分鐘,就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
事件中,姜昭鵬的急救、司機王濤的疾馳、交警的信號保障、醫護人員的搶救,構成了一場“全城接力救援”。
公眾評價顯示:王濤的此番已經反應堪稱典范。“意識、反應都快,非常專業,就憑他那種機智和靈活,妥妥的應急模板。”
將15分鐘的車程壓縮到7分鐘,怎么做到的?
當日,發現問題嚴重后,王濤迅速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和122交通事故緊急報警熱線。
“乘客是兩個小伙子,一上車一個小伙子直接不呼吸了!”王濤對122接線員說。電話那一頭的煙臺交警指揮中心接警員俞曉黎當即叮囑王濤,“你可以闖紅燈,可以違章,但一定要保證安全。”
“堅持一下,我們可以闖紅燈了!”王濤轉頭告訴姜昭鵬,接著開啟了雙閃,使勁地按喇叭,將車速提高到時速90公里,向著煙臺山醫院東院區疾馳。
交警部門的一番操作也在分秒內完成:指揮中心迅速啟動了應急預案,落實了車輛和車牌信息后,信號小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對車輛進行了信號保障。
在距離醫院100米的路口前,王濤又接到了交警大隊打來的電話,得到“救人”的確認和所在位置信息后,交警告訴王濤,“不用擔心闖燈違章等問題,你趕緊先救人。”
而王濤駕駛車輛剛進醫院,醫護人員已經做好了急救前的準備。“之所以能救治成功,與黃金四分鐘搶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事后,煙臺山醫院東院急診科主任楊海燕感嘆道。
其實,煙臺有很多高素質的市民“王濤”,類似急救的場景已經在煙臺多次上演。
2020年12月,煙臺芝罘區勝利南路隧道,一輛救護車在隧道內遇到堵車,兩側車輛集體上演“教科書式讓行”,所有車輛主動斜前方45度讓行,讓出生命之路。
救護車遇到早高峰,煙臺一隧道內的車輛為其讓出一條“生命通道”。(資料圖)
2022年1月,煙臺福山區,一輛救護車在晚高峰出任務遇擁堵,一名騎行小哥狂蹬自行車疏導交通,為急救車開辟出生命通道。
騎行小哥臧小剛挨個敲擊車窗,傳遞緊急信息,請司機往里靠。(資料圖)
一次次暖心事件,成為市民學習的活教材,讓市民身心深受滋養,對城市的認同感轉化為行動自覺。
03
城市基因
向善本能無需權衡
在5月14日接到可以考試的通知后,姜昭鵬說,“非常激動,能給我一次補考的機會,謝謝大家。”
5月16日,被救同學豎起大拇指為姜昭鵬打氣,“姜昭鵬,考試加油!”
美好的消息,也是一個個傳來。
姜昭鵬與王濤獲評“煙臺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
兩人被推薦為“中國好人榜”候選人、被授予“煙臺時代先鋒”稱號······
姜昭鵬(右)、王濤獲“煙臺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來自全社會的肯定與褒獎,進一步放大了善行效應。這種認同并非短期激勵,而是通過長效機制,意在快速地將道德模范的“標桿效應”轉化為群體效應,形成“善行—褒揚—效仿”的良性循環,這也是文明城市的行動自覺。
煙臺自1984年起持續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是首批全國文明城市之一,并實現“六連冠”。
長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將“好人文化”融入城市基因。從全國道德模范刁娜“舍己一條腿,救人一條命”,到拾荒助學“感動中國”人物劉盛蘭,再到“救人缺考”的姜昭鵬,煙臺始終以“善行群像”詮釋文明內涵。
全國道德模范刁娜。(資料圖)
“感動中國”人物劉盛蘭和他的匯款單。(資料圖)
歷史積淀形成的道德高標準,形成了深厚的道德土壤,使市民在面對“生命與規則”的沖突時,向善本能無需權衡,如姜昭鵬所言:“考試可以重來,生命只有一次。”
04
“愛在煙臺”
美好的環環相扣
姜昭鵬的善舉激活了應急響應鏈,交警與醫院構成生命救援閉環,教育部門的考試通知則完成了價值確認。
當結局塵埃落定,更多人的視角從主人公身上轉移到事件中更多的參與者,以及發生這件事的城市。
從“救人缺考”到“綠色通道”,從“太幸運”再到“更不后悔”,每個環節都自然而然地發生,順其自然地銜接。當一個個美好場景環環相扣地上演,使一起偶然事件走向了必然的結局。
“愛在煙臺,難以離開”,這句朗朗上口的城市口號再次被印證。
煙臺市開行的“愛在煙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主題公交。(資料圖)
網友“盈兒姐”就在事件評論區總結說,山東煙臺的姜同學“舍考救人”,山東煙臺交警“開通生命通道”,山東教育部門“立德樹人”,你們的答卷都是滿分。
貴州網友“移動的云”評價此事時說,“煙臺給山東上分了,給全國城市做了榜樣。”另一位煙臺網友則留言道,“這就是我們煙臺人的本質。”恰似隔空回應。
煙臺人的本質是什么?
更多網友現身說法:“特別喜歡山東人!之前有個朋友就是煙臺人,很真誠友善”“山東畢竟是孔孟之鄉,煙臺也是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教育這道大題,交上了滿分的答卷”······
“救人缺考”事件的美好結局,擦亮了“愛在煙臺”的城市文明品牌。
愛在煙臺,潛移默化,文明蔚然成風。愛在煙臺的大街小巷,愛在市民的一言一行,愛在一次次的挺身而出,愛在關鍵時刻的行動自覺。
從一個人的選擇,到一群人的努力,再到一個城市的底蘊。“美好”環環相扣,也就順理成章了。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