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在問“這仗到底打不打得完”,那說明你還沒看懂這兩天的走向。
俄烏剛剛在談判桌上碰了個面,結果不到兩小時草草散場,雙方不但沒談成停火,還互放狠話:俄方說“我們打過21年,你準備打多久”;烏方冷回“你先把四州讓出來再說話”。
同時段,火箭彈就已經從天而降砸在了恰索夫亞爾頭上,打得烏軍整個市中心亂作一團,被逐棟樓分割殲滅。這個節奏,不像是在談判前后試探,倒像是有人早就準備好了“如果談不成,直接清場”。
講句實話,現在這仗,不是為了停火在打,而是為了下一輪談判多拿點籌碼而打。臺上演對話,臺下扔炸彈。什么停火協議、什么戰俘交換,全是鋪墊。真正的劇本是:誰能拿地,誰說話大聲。
談判成了走個過場,打下來的地盤才是發言權
這場“不到兩小時”的會談,說白了就是外交辭令的聚會,實質上啥都沒推進。最典型的就是俄方態度:“想停火,先從我們拿下的四州滾出去。”這不是談判,這是通牒。而烏方也不傻,直接拒絕,然后放話“不會讓俄羅斯得逞”。
你以為這就只是嘴炮互噴?別天真。
和談當天,俄軍就不演了——空軍直接出動高爆航彈,打擊烏軍在蘇梅州的幾個進攻集結點,兩個突擊團被炸得人仰馬翻,緊接著“阿依達”特種分隊上線,用光纖無人機精準打擊。這種節奏,根本不是“戰術威懾”,這叫“戰場清洗”。
而在烏東最焦灼的恰索夫亞爾,俄軍從“圍而不攻”改為強攻,直接掄起火箭彈往市中心一通洗地,然后一棟樓一棟樓地清,幾乎是“城市外科手術式”的殲滅。
說到底,這場會談真正的意義,不是為了談成和平,而是給下一輪開打找借口、鋪臺詞。
恰索夫亞爾,俄軍打的是“喉嚨眼”,烏軍只能等被分尸
先說這個恰索夫亞爾,這不是個普通小城,它是打通頓巴斯西部的門鎖。一旦拿下,俄軍就能順勢南下吃掉康斯坦丁諾夫卡,整個頓涅茨克的西翼就會被撕開一條口子。
所以你看俄軍在這里怎么打的:
- 第一階段,“圍而不攻”,斷水斷糧斷補給;
- 第二階段,空襲轟炸+遠程火箭彈把外圍洗地;
- 第三階段,“逐棟殲滅”,逼烏軍從建筑物一棟一棟跳巢。
這打法跟俄軍過去的風格不太一樣,明顯有更強的協同控制能力。更關鍵是,這仗俄軍不怕慢,只怕你不跳——一旦你試圖突圍,就給你打反突防;不突圍,就慢慢包干。
烏軍的劣勢也很明顯:一旦陷入城市內戰,后勤線就變成了自殺線;再加上火箭彈覆蓋,想調人都調不進去。所以他們只能困守、死耗,然后等俄軍用無人機逐一“打卡”。
別說這戰術不人道,真要講規則,烏軍也不比俄軍干凈多少。問題是,現在沒人在乎道義,誰站住了地盤,誰就能對下一輪談判定調。
和談失敗的背后,是俄羅斯放出“下一步占六州”的信號
這次和談,俄羅斯其實不僅是拒絕了停火,還順手加了個威脅:如果你烏方還不接受四州歸屬,那我下一次就連蘇梅和哈爾科夫也一并拿下。
注意,這不是嚇唬人的話。
現在蘇梅前線已經異常活躍,烏軍試圖用步兵奪陣地,但被俄空軍炸回去了。而俄軍還在不斷向這里補充精銳部隊,包括光纖無人機、特種兵,甚至連在庫爾斯克打勝仗的上將都被調來指揮中央戰線。
這說明什么?說明俄羅斯是真的要擴大戰線,不再滿足于“守四州”,而是想把戰爭的主動權推到北線、東線甚至中線。
換句話說,俄方一邊說“我想停火”,一邊把裝甲車開到了你家后院,還順手放了句狠話:“這不是我想打,是你逼我打。”
這種話術,西方國家聽著都覺得眼熟——你說這像不像美軍打伊拉克前的那一波表演?
俄軍節奏在加快,目標是談判前先把棋子落滿盤
從恰索夫亞爾到米爾諾,從紅軍城到康斯坦丁諾夫卡,俄軍的推進已經開始“線變面”的演變——不是打個村落就撤,而是“拿住一個點,再咬住一個面,最終圈出一個包圍圈”。
這種打法已經越來越接近典型的“戰略圍殲”,不像以前的“陣地拉鋸”。
你看俄軍怎么調兵的:
- 把在庫爾斯克立功的索洛丘克直接升為中央集群司令;
- 把“阿依達”這種高級別特種分隊拉來補防;
- 在戰線推進的同時,大規模清理外圍村鎮,把前線轉化為包圍區。
如果說早前俄軍打得是“試探式推進”,那現在就是“預設推進圖”:打到哪兒,怎么連線,哪邊為主攻,哪邊為側翼,安排得明明白白。
也就是說,俄軍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打出優勢”,而是為了“打出談判布局”。
下一輪伊斯坦布爾和談預定在6月,那之前,誰能多拿幾塊地盤、誰能把誰困住,誰就能在談判桌上多伸出一只手。
這不是戰術,這是外交。
戰俘交換比例詭異,反映的是“人命賬本”早已變形
除了打仗那頭,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細節是戰俘和遺體的交換:
- 一邊1000對1000,是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戰俘互換;
- 一邊909具烏軍遺體,換回34具俄軍遺體。
注意這比例,不是簡單的1:1對換,而是接近27:1。看起來像是烏軍損失慘重,實則背后還有深層原因:
- 烏軍很多是征召兵,輕裝上陣,被大量“陣地耗死”,俄軍也沒必要全部回收,只挑自己想要的換;
- 俄軍尸體數量少,不一定是真的戰損低,而是“回收能力”和“信息控制”在發揮作用;
- 烏軍在某些陣地上是“用人命擋炮彈”的打法,所以堆尸數字上可能確實偏高。
這個比例本身就是戰爭的隱喻:前線打得熱血沸騰,后臺的交換全是冷冰冰的數字對價。
誰說打仗是為了“榮耀”?你連尸體都得看賬換回去,哪來的浪漫?
結語:戰爭已經進入“誰先扛不住”的階段,談判只是掩飾節奏的煙霧
這場仗,打到現在已經不是“誰贏得多”,而是“誰撐得久”。俄羅斯清楚,不能一口吃掉烏克蘭,那就靠一點點割,讓對方失血失意。而烏克蘭也清楚,不能正面頂過,那就靠西方輸血撐住氣氛。
談判?那是演給外部世界看的。停火?得等一方實在撐不住了才會發生。
而現在,恰索夫亞爾的樓還在塌,火箭彈還在下,尸體還在換,談判桌還在搭。
你要是真信“和平要來了”,那才真是活在了電視里。
別忘了這場仗開始的時候,所有人也都說——這不會打太久。現在兩年多過去了,俄方已經在問:“你準備打多久?”
所以,別問戰火何時停,先看,誰先開始喊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