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這樣一支王牌部隊,曾是抗日戰爭中重要支柱,后來它被編入華東野戰軍,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戰功赫赫。
然而,就是這樣的部隊,在長津湖戰役中竟然表現最差,戰后200多人被撤職、降級,甚至有的人差點被槍斃,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誰該為此承擔責任?
這支王牌部隊,便是志愿軍9兵團下轄26軍,與其幾乎共同入朝的,還有20軍、27軍。
那是1950年11月5日,9兵團總司令宋時輪接到北京緊急命令,盡快揮兵長津湖一線,開啟東線作戰,阻擊美海軍陸戰主力。
以北京視角來看,兵貴神速,提前入朝部署東線,既能以迅雷之勢猛擊美軍,解西線之困,亦能以鉗形攻勢打美軍個措手不及。
宋時輪并非不知其中道理,只是一切來得太突然,以至于徹底打亂了他之前的計劃,但考慮到眼前局勢膠灼,不敢耽擱一分的他,便下令20軍、26軍及27軍急赴朝鮮。
然而,任誰也沒有想到,入朝不久,一場大雪降臨了長津湖地區,寒意也隨之而來。
9兵團的很多士兵趕得倉促,根本沒有換上完備的冬裝,他們衣襟單薄,腳上的鞋子甚至都還是膠鞋,面對此時已零下30度的寒流,每天夜間只能相互抱團取暖。
盡管天氣如此惡劣,9兵團三個軍還是按照計劃繼續行軍,為了不被美軍每天派出的偵察機發現,他們不得不一路隱蔽前行,翻越雪山和樹林,夜行曉宿,花了半個多個的時間終于趕到進攻位置。
那時在計劃里,20軍和27軍,一個負責在西側對下碣隅里一帶對美軍陸戰1師進行圍攻,一個在北部、東北部打擊美軍陸戰第7師主力。
剩下26師,作為預備隊,防守中江鎮一帶,等待上級命令及時進行增援或圍堵。
11月27日晚,朝鮮的天氣冷得嚇人,隱蔽在崇山峻嶺之中早已等待多時的20軍、27軍將士們,終于等到前來的美軍,雙方很快陷入激戰之中。
一開始,由于進攻突然,對方防備不及,20軍和27軍的將士們有優勢對美軍進行重創,趕在第二日晚上之前,成功地將美軍主力7師和陸戰1師分割包圍。
只是隨著時間線的拉長,我軍戰士們作戰也愈發艱難,這并非人的差距,而是9兵團的武器和裝備對比起美軍來說實在是太差了。
這種差距是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的,美軍不僅擁有精良的步兵武器,還時不時有空中火力支援,以我軍簡陋的三八式槍和老式迫擊炮,根本難以沖破對方防御,更關鍵的是,在冰冷天氣里,很多武器打不響,硬生生地變成廢鐵塊。
武器裝備不足也就罷了,長時間寒風中作戰,9兵團的戰士們手腳越發僵硬,只能憑借著毅力和肌肉記憶不斷與美軍進行火力對抗。但就是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他們不僅熬過了幾天時間的艱難對戰,甚至還奇跡地將對方逼得接連后退。
摩爾豪森是美軍海軍陸戰隊1師的一位下士,后來在回憶這場戰斗時,他提到,一開始覺得山上的志愿軍沒組織什么有力的抵抗,沒想到幾天之后,“我們的彈藥越打越少,但志愿軍的部隊似乎越打越多。”
事實上,9兵團的情況遠沒有想象中那樣順利和樂觀,前線的戰士們,在那場冰冷的戰斗中戰死、凍死人數數不盡,有的連隊甚至喪失了戰斗力。
時間來到11月30日,27軍的戰士們幾乎沒有停歇,繼續進攻新興里處被稱之為“北極熊團”的第7師,這是一支非常強勁的美軍部隊,曾在蘇俄極寒條件下作戰過,但最終他們幾乎全部被27軍殲滅。
27軍在這場大戰中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其中80師第240團第5連在交戰時為躲避敵方火力,全連臥倒最后被生生凍死。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20軍身上,20軍第59師177團6連的士兵們,在一條公路處為堵截美陸戰1師長時間潛伏在雪地中,一個個最終被凍成“冰雕”。
為了阻止美陸戰1師逃跑,20軍剩余部隊還未來得及感受悲痛,又在下碣隅里展開了圍堵計劃。
此時,正是到了26軍行動的時候,誰曾想,12月2日命令下達之后,26軍三個師卻狀況百出,特別是88師。
其師長吳大林在接到命令時,竟擅自推遲15個小時才出發,不僅如此,在出發途中遭遇美軍轟炸,吳大林乘坐吉普車被炸,吳大林險些喪失生命,但他的警衛員和司機都犧牲了。
士兵們因在公路上無處可躲,死傷高達2500多人,副師長王海生,被嚇得躲在一輛美軍坦克殘骸之中,任誰叫也不下來,還未參戰就徹底喪失戰斗力。
而反觀此時的20軍士兵們,他們甚至還在想著盡力為26軍爭取時間,設置障礙阻止美陸戰隊逃跑,只可惜,沒等到26軍援助到來,美陸戰1師沖破障礙逃了,至此,下碣隅里圍攻計劃徹底泡湯。
26軍姍姍來遲,讓20軍、27軍上下所有人都有怨氣,美軍跑了是其次,他們又如何對得起那些為他們爭取時間而死去的兄弟呢?
也因此,后勤部門在運送傷員時,若是得知對方是26師的一概不管,任憑他們自己人去收拾。
事已至此,誰的錯誰承擔,在9兵團總結會上,26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延誤戰機、作戰不積極、致使美陸戰1師逃跑,它必然要為此承擔責任。當時,整個氛圍非常緊張,200多位26軍成員遭到撤職和處分,其中吳大林和王海生差點被槍斃,后來還是一些人苦苦求情之下,才未得以執行。
回顧整個下碣隅里圍攻計劃,26軍表現的確過于差勁了,然而,如果將所有的過錯都歸結于他們,事實上有些過頭了。
26軍76師政治部干事支福田表示,部隊在東北時就沒有裝備,一切都沒有準備好的前提下就讓入朝,怎么能打仗?26軍個個都是戴著大蓋帽過去的,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情況下怎么受得了?
支福田說的是事情不假,但為什么其他隊伍,在同樣惡劣的條件下,不僅持續行軍,甚至還能與美軍激戰數十天?
這要說一說9兵團的后勤保障了,行得倉促,食物等基礎物資保障是不充分的,特別地,作為后備部隊,26軍補給優先級遠低于其他兩個軍。
在早先的戰斗中,20軍和27軍已經消耗了大量的物資,有時候他們還得冒著生命危險從美軍手中取得,等到26軍出發時,已經所剩無幾了。
再來看,26師位置距離下碣隅里70公里左右,軍隊命令是12月2日下達的,要求26師于當天晚上、3日凌晨達到進攻位置,一夜行軍70公里,更何況是雪夜,這對一支饑寒交迫的隊伍來說,簡直難于登天。
深知26軍艱難情況的軍長張仁初,后來直接當著宋時輪的面怒罵道,“誰家打仗把預備隊放在二百里開外,誰命令拋棄火炮,又是誰指揮打得個吊仗!”最終說得全體啞口無言。
也因此,說放跑美軍都是26軍的錯,實在是過于苛責了。同樣地,作為總司令的宋時輪他有錯嗎,在緊急戰況下,他所做的指揮大多數并沒有多大問題,放跑美軍又能全部怪他嗎?其實也不能,那么,既然不能說完全是26軍的錯,又不是指揮的錯,那究竟是誰的錯?
他們都沒有錯,所有的將士都是受害者,如果非要將憤怒的情緒朝著某個方向發泄,與其指向在前線苦苦支撐的自己人,不如朝著那個真正的始作俑者美國。
如果不是美方故意挑起戰爭,哪里還需要志愿軍緊急入朝,接下來也就不會發生許許多多前線戰士苦苦對戰,甚至被凍成冰雕的情況,更不會出現放跑美軍了。
可能會有人問,為什么非要打這一仗。因為那個年代美軍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我國的安全了。自美軍仁川登陸后,不僅加快控制朝鮮的進程,甚至還多次派飛機侵犯中朝邊境,嚴重威脅我國東北人民安全,若是當時北京不作出積極回應,未來不堪設想。
出于長遠考慮,我國必須在很快的時間內參戰,才能不錯失良機,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士兵直到上戰場,連衣服都沒有來得及帶上。
作為后來人,我們可能無法感同身受當時所面臨的處境,時機上緊迫、后勤上不足、通訊上簡陋,環境上艱苦,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放走美軍、下碣隅里失敗,是無法怪罪他們的。
正如抗日電視劇中這樣一句話,只要抗日,都是好兄弟。同樣的道理,只要上戰場的士兵,并且沒有臨陣脫逃,都是好士兵,不是嗎?
參考資料:
2016-02-29 來源:上海黨史網 中美軍人親歷朝鮮戰爭:零下30度的長津湖血戰
2021-10-02 來源:京報網 《長津湖》破6億,打破11項影史紀錄,戰爭史上的“立國之戰”有多震撼?
2014年01月15日 來源:中華讀書報 最寒冷的冬天,血戰長津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