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號,鴨綠江邊冷得刺骨,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們頂著寒風,跨過江界,一頭扎進了朝鮮戰場的槍林彈雨里。這場打了三年多、將近一千個日夜的戰爭,就像一塊沉甸甸的紀念碑,上面刻著197653這個讓人揪心的數字,這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慘烈、最悲壯的集體記憶。
一、犧牲人數:從零散記錄到權威數字
關于志愿軍到底犧牲了多少人,說法可多了,不同來源的數據就像拼圖碎片,得一點點拼起來。軍事史專家徐焰教授根據當年衛生部門留下的原始記錄算了算,志愿軍在戰斗里傷亡減員的有36.6萬人,其中直接在戰場上犧牲的有114084人,不是因為打仗死掉的有2.5萬人,還有2.9萬人失蹤了。這個數據和國防大學研究戰史得出的結論差不多,現在學界都認這個。
從犧牲戰士的老家來看,民政部門在20世紀90年代把烈士信息都查清楚了。四川籍烈士最多,有21051人,山東有19766人,吉林有18499人,這三個地方的犧牲人數排在最前面。這就意味著,四川有21051個家庭失去了兒子、父親或者丈夫,他們響應國家號召,奔赴戰場,用生命詮釋了什么叫“出川抗美”。
二、統計差別:中美數據為啥差這么多
中美雙方公布的傷亡數字差得可大了,這里頭門道不少。美國軍隊算陣亡人數,只算在戰場上直接被打死的,一共33629人。可咱們中國算得全面,不光算戰場犧牲的,還有打仗受傷后死掉的、不是因為打仗出事的,這些全都算進去了。
就拿長津湖戰役來說,美軍陸戰一師說自己死了604人,可志愿軍統計的是,這個師一共損失了11731人。為啥差這么多呢?因為美軍統計的時候,像凍傷的、受了點傷沒死但后來還是沒了的,這些都不算陣亡,他們就是想把傷亡人數說得少點。
再說說非戰斗減員,那也是相當慘烈。東線第九兵團在零下40度的嚴寒里打仗,凍傷的有30732人,直接凍死的就有1057人,這個數字比有些戰役里直接打仗死的人還多。還有第五次戰役撤退的時候,因為組織上出了點問題,有1.7萬人被敵人抓走了,這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可是最讓人痛心的教訓。戰斗傷亡和非戰斗減員加在一起,才是志愿軍犧牲的真實情況。
三、數字背后:那些鮮活的生命故事
每一個犧牲數字背后,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都有一段讓人落淚的故事。特級英雄黃繼光,用胸口堵住敵人的機槍眼,犧牲的時候才21歲。他原來所在的連隊,到現在還留著“黃繼光班”的編制,每天點名的時候,第一個就喊他的名字,全連戰士一起大聲答“到”。
一級英雄孫占元,兩條腿都被炸斷了,可他還是堅持戰斗,最后拉響手雷和敵人同歸于盡。他的老家河南林州,把一條主干道命名為“占元大道”,就是為了紀念他。特等功臣邱少云,潛伏的時候身上著火了,為了不暴露部隊,他硬是一動不動,被活活燒死。他所在的部隊一直記著“紀律重于生命”這句話,這就是從邱少云身上傳下來的精神。
這些英雄的故事,一代一代傳下來。2022年,烈士肖思遠的媽媽,又把自己的小兒子送到了“楊根思連”,這就是“一門兩忠烈”,英雄的精神在家族里傳承。2024年,退役軍人事務部把73位老兵講的戰爭故事都錄了下來,捐給了軍事博物館,讓更多人能記住這段歷史。這些個體的記憶,就像火種一樣,讓197653這個數字一直帶著溫度。
四、歷史意義:數字背后的精神財富
抗美援朝犧牲人數的統計,本身也是一部活的歷史。1953年的時候,志愿軍司令部公布說傷亡減員36.6萬人,到了90年代,民政部門把烈士名單都整理好了,一共有17.17萬人。現在又增補了一些,確定是197653人。這個數字一直在變,不是因為以前統計錯了,而是我們對歷史了解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接近真相。
現在世界變化這么快,咱們再回頭看看這段歷史,特別有感觸。長津湖的“冰雕連”,戰士們凍成冰人了還保持著戰斗姿勢;上甘嶺戰役,一個蘋果在戰士們手里傳來傳去,誰都不舍得吃;松骨峰上,“三連勇士”和敵人拼死戰斗。這些故事,早就不是打仗那點事兒了,成了咱們中華民族遇到困難時的精神支柱。
現在咱們去博物館,看到那些生銹的軍功章,就好像能摸到歷史的溫度,能感覺到那些英雄們還沒走遠。197653這個數字,就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基因密碼,它讓咱們知道,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彎腰,都得挺直了腰板往前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