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第一視角記錄平凡生活的傳記類作品升溫,素人寫作群體走入大眾視野,更多凡人故事引發了情感共鳴。17日,《石子的回響》新書在上海交通大學發布,該書收錄“文治杯”大學生寫作大賽近三年作品共計36篇,年輕的寫作者為身邊凡人立傳,為重新理解人與時代的關系提供了獨特切面和鮮活注腳。
“一個人之于時代洪流或許只是一粒石子,終將被裹挾沉入水底,但在它落入大江大河的那刻,卻一樣能激蕩出水花,發出回響。希望更多人關注到身邊的人和事,發現照亮時代的微光,透過個人命運底色共同書寫歷史的真實。”《石子的回響》分“個人與時代”“我的家族故事”“圖像中的父親母親”三大板塊呈現人生故事,透過一張舊照片、一本泛黃的家譜、一段口口相傳的家族往事……穿行在記憶的褶皺里,拾起不該被遺忘的高光時刻和溫情瞬間。
書中作品主人公涉及詩人、學者、農民、企業家、絕癥患者、煤工、基層打工者等,構成了群像的人生圖景,共同譜寫生命贊歌。比如,《小店——一位殘疾人的平凡人生》將目光投向個體戶,“像所有的路邊小店一樣,它沒有大超市的琳瑯滿目、客人摩肩接踵,而是顧客往來不多不少。別看它小,它可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商店。每回有人帶著問問看的心態來買東西,都會買到他們想要的。”但這背后是殘疾人父親和妻子的辛勞付出——“剛開始的時候十分艱難,進貨時,獨自一人拄著拐杖走在市場穿梭的人群里,忍不住想哭。……小兒麻痹癥、三番兩次摔斷腿,剝奪了他用腳丈量這個世界的權利。但他沒有放棄。一顆玲瓏的心,一個聰明的頭腦,也讓他在這個可以通過個人奮斗實現小康生活和人生價值的時代發出光來。”
《三代女性的離散與游牧》一文串起家族三代生命經驗,“如果我們將奶奶,母親,我這三代的經驗勾連起來,可以看到在不同年代對‘勞動’的定義下形塑出的不同生命。奶奶包含了最原始,最廣闊含義上的勞動,媽媽則體驗了時代浪潮從公共到家庭生活的過渡,而我做的則是相較起她們而言最‘精英’也最狹義的勞動——智識勞動……”
家族記憶不僅是族譜里串聯的姓氏符號,更是一段段充滿生命細節、蘊含悲歡離合的人生歷程。正如上海交通大學傳記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劉佳林所寫:家族故事是先輩們的歷史,也是后代人的精神源泉,是自我體認的鏡與燈……讀者能從這類私人化寫作中關聯到自身,引起共鳴和思考。
“這次寫作經歷不僅重新認識了父親,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無論職業是什么,出身如何,文學就像一扇窗,讓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也看到內心深處的力量。”寫作者代表牛嘉儀如是感慨。
寫作者代表陳幼頤談及,從信封里倒出老照片時,媽媽娓娓道來照片里的故事。“聆聽過程中,不由生出感覺:我的人生中從未有哪一刻像現在這樣接近媽媽。那些我不曾參與的人生,無緣講起的故事,在這樣的機緣下徐徐展開。當逐字逐句記錄下故事,體會那時的艱辛,又品味淳樸的幸福,逐漸感受到真實的力量。這是只有傳記才能傳遞的力量。”
該書主編、“文治杯”大學生寫作大賽發起人之一丁曉萍談到,“之所以將作品匯編成書,是因在其中看見對歷史的認知、對時代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雖來自年輕一代,卻有著宏大視野和悲憫關切。寫作者從自身生命體驗出發,關注不同議題和群體,去觸摸愛與生命的形狀和意義,這聲音值得被聽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