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電視劇時,都可能會遇到被治愈或者被震撼的那一下,這是很多同學期待的時刻,也是好的內容應該帶來的體驗。就像我還是覺得大家進電影院變少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內容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尤其當下本質上大家都是孤獨的,在影視內容里找到慰藉顯得更加重要。
今年看的電影和電視劇里,也有很多給我自己帶來了情感上的撫慰或者沖擊,湊巧的是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日本,或許是日本這類內容能做到足夠細膩,又或是東亞文化本身也是相通的,總之我在很多時候感受到了強烈的共情,緩過來后會忍不住感慨“看電影真好”。
觀影總是一件私密的事情,這是一份非常個人化的片單,很多時候我在里面看到了自己,如果它也能在某個時刻打動到你,哪怕是一瞬間,這次的推薦也很有意義。
《春天情書》
導演:森田芳光
一部 1996 年的電影,給了我也許是今年最開心的看電影的感受,影片有著非常特別的呈現方式,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不會一直是這樣的形式吧”,但看到后面卻完全進入到了那樣營造出來的氛圍當中,久久不愿意出來。
影片的背景是最初的互聯網時代,大家以 BBS 和電子郵件認識、交流和聯絡,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在線聯絡的方式,在最初的時候都是青澀的樣貌和小心翼翼的試探,大家都充滿新鮮感地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去和不認識的人真誠以待,去萌發出特別的種子。
也許現在年輕的同學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期,但對于 70、80、90 后的這幾代人來說,2000 年前后國內剛起步的互聯網也是完全一樣的,所以當看到《春天情書》時,里面好多情節好像我自己也都真實的經歷過,像看到自己的過往,那些青春時光像列車一樣在眼前駛過。
《劇場》
導演:行定勛
如果說《春天情書》像我們遠去的、再也回不去的青春美好,那么《劇場》也許是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最初 10 年的同學們的一種寫照(也包括我自己),想要堅持理想,還是向生活妥協,少年的執拗會傷害到原本最重要的人,也會傷害自己。這是一個過程,可能也是成長的代價。
作為行定勛的代表作之一,我也是慕名找《劇場》來看的,一開始電影的前半部分并沒有特別強烈的抓住我,我甚至有點走神和看不下去,可從電影的中段逐漸往后發展,我開始覺得沒有那么簡單,直到最后被完全震撼。
《劇場》里有幾場戲被影迷們津津樂道,而尤其結尾的處理也許是我看過的最驚人的電影結尾的 TOP10 乃至 TOP5(即便這么說了,應該也不會影響還沒有看過電影的你到時候可能會受到的沖擊),我可能以后也會不斷的想起。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
導演:森義仁
在前兩部電影之后,《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成為了我們的現在(對于年輕一些的同學來說,也許會是不久后的未來),影片也是距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一部,它由 Netflix 在 2021 年出品,當中也帶入了疫情期間的設定。
這也是一部有著特別的敘事方式的影片,一開始看時可能需要適應一下,但當發現了影片的邏輯之后,前后所有內容就在我們的腦子里完全聯結了起來。同時畢竟是流媒體影片,會很方便再看一次,可能有不少同學會想要去重新發現第一次看時被自己遺漏的細節。
其實市面上一直就有“人到中年”這類主題的影視內容,但大多體現的是中年人多么失敗和不得志,但《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的主角其實并不失敗,相反他也許是世俗定義里成功的、至少是中產的那一類,影片也并沒有賣慘,但那些遇到過的人、經歷過的事,那些美好的夏天和戛然而止的關系,所有的人生際遇一幕幕重新浮現,平凡又已經足夠令人感傷,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
《黎明的一切》
導演:三宅唱
這也許是今年在國內公開渠道提到最多的小眾日本電影之一了,去年它在第 14 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隨后也入選了我們的 2024 年“編輯部之選”。然后影片還正式引進內地,在 4 月 18 日登上了國內大銀幕。不過它的票房一般,在國內只有 165 萬元,但能讓更多人看到,就已經很好。
我在春節期間看了這部影片,非常舒服且內心安靜。雖然是心理疾病的話題(但其實在當下,誰又沒有過失去生存意志的時候呢),但更多是充滿了希望,而男女角色間的互相理解,也不需要發展到俗套的方向。一些緩慢的、似乎有些瑣碎的鏡頭都讓人覺得不可或缺,會覺得很愿意這么慢慢看下去,好像整個自己也都慢了下來。
喜歡這樣沒有反派角色的電影,當然也是很喜歡影片的結尾的,會讓人忍不住看很久。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音樂由 Hi'Spec 負責,看似非常簡單,但有著和影片同樣的輕松治愈,推薦看完電影后單獨找原聲專輯來聽,很多旋律響起時,會忍不住的嘴角上揚。
《地震之后》
導演:井上剛
說起來,村上春樹原作的改編總給人一種“神之領域”的感覺,不好改(比如陳英雄的《挪威的森林》),容易意識流(比如《東尼瀧谷》,不過我也很喜歡),處理好了又很容易出彩——但又會覺得它和原著關系已經不大了,比如之前的《燃燒》和近一點的《駕駛我的車》。
今年 4 月剛首播的《地震之后》好像集合了這所有的面向,它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神的孩子全跳舞》,一共 4 集,都是以日本地震為發想,去講述這樣突然的災害對人帶來的影響。
劇集卡司不錯,岡田將生、堤真一、唐田英里佳這些都在,更重要的是它的表現方式,劇里并沒有直接講地震,地震的設定最多只通過電視里的新聞來出現,但所有的故事、人的選擇與改變,一切又好像無時無刻不和地震相關。地震造成了城市的裂縫,也造成了人心里的裂痕,并且也許永遠難以愈合。
4 集里我最最喜歡的是第 1 集,有種介于現實和超現實之間的、非常奇妙的觀影體驗,有點讓我想起最初看王家衛時的妙不可言(也是我把這部劇列在這次推薦里的直接原因),第 2 集大叔和小女孩的故事也很治愈,第 3 和第 4 集逐漸抽象,村上春樹小說里經常出現的“青蛙君”的意象也出現了。
雖然關于村上春樹的改編是要更靠攏原著還是進行自己的理解和演繹,這個問題或者說抉擇還會繼續下去,但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很多的嘗試,對于影迷或者村上迷來說也不錯。
《0.5 的男人》
導演:沖田修一、玉澤恭平
最后再來一部更治愈的劇結尾。《0.5 的男人》2023 年就在日本播出了,找了好久,今年才看到。一方面是想看松田龍平,另一方面是劇里講的宅在家的生活,害怕出門、害怕遇到陌生人、只愿意在虛擬世界和人聯絡等等,可能也是很多人當下所想的甚至正在經歷的。
所謂的“0.5 的男人”,指的是在現實生活里沒有自己的位置,只有“0.5”一樣的存在。想想這好像也是我們很多人的感受,即便我們不是宅在家,但在公司在這個社會整天忙忙碌碌,也好像充滿了孤獨,找不到存在感,不知道存在的意義。
在這部也沒有反派的劇集里,家人對這位每天躲在家的“怪叔叔”有著極大的包容和理解,也在一點點幫助他走出去。沒有說教,沒有雞湯,讓一切自然而然發生。看劇的過程里,很多時候突然發現自己一直在微笑,或許這部劇太夢幻,但即便是一場夢,我們也可以有那樣一段時間感覺一切都真好。
值得一提的是,劇里松田龍平玩的《第五人格》也是真實存在的游戲,它是網易游戲開發的,2018 年上線,現在都有職業聯賽了。另外這部劇劇終最后的片尾大家也會忍不住看完的,不信的話看完了可以回來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