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本村人治本村事”是較為普遍的模式,但近年來,多地悄然掀起了一場村干部跨村任職的試點浪潮,打破了村干部由“本地人專利”的傳統格局,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跨村任職的興起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與現實需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對村干部的能力與視野提出了更高要求。
傳統的“村人治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一方面,人才瓶頸凸顯,部分村莊內部人才儲備不足,論資排輩現象時有發生,限制了新鮮血液的注入與優秀人才的選拔;
另一方面,以血親為紐帶的宗族勢力影響決策,干部在處理事務時往往要權衡各方利益關系,難以純粹從村莊發展的角度出發。
從實踐成果來看,跨村任職的積極作用顯著。以蕭山區進化鎮為例,自2024年試點“跨村任職”機制,選派優秀村書記到后進村擔任“第一書記”。
墅上王村黨總支書記王仙明跨村任職新江村后,引入“共享空間”模式,復耕荒地、盤活集體經濟,短短半年就讓該村經營性收入增長40%。
這一機制打破了村域間的行政壁壘,形成“強村帶弱村、導師帶新兵”的協同發展格局,促進了經驗與資源的“外溢效應”,讓強村經驗成為弱村轉型的催化劑。
對任職干部而言,跨村任職也是難得的鍛煉機會。新聘人員通過“跨村鍛煉”,在不同的環境中直面矛盾。
如太平橋村孫方杰在新江村推進“美麗庭院”試點時,面對村民自籌資金意愿低、觀念滯后等挑戰,創新采用“示范戶打造 + 積分激勵”策略,通過“蕭星星”智慧平臺調動村民參與,最終實現環境整治與村民自治的雙贏,完成從“紙上談兵”到“實戰能手”的蛻變,破解了基層干部的“本領恐慌”,為鄉村治理儲備了生力軍。
當然,作為新生事物,跨村任職在推進過程中也面臨一些難題。部分群眾對“外來的和尚”存在不信任感,認為他們是“過客”,很難接受其管理方式。
由于村與村之間相對獨立的管理模式和思想慣性,任職干部短時間內熟悉村情、群情的難度較大,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現象。
此外,若選派干部任期較短,可能導致部分干部存在“走過場”心理,群眾也會對其產生“鍍鍍金”的看法,難以真正認可、支持他們的工作。
但這些問題并非無法解決。為了增強群眾信任,任職干部需要主動深入群眾,傾聽訴求,用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果說話;
在任期設置上,可以適當延長,確保干部有足夠時間熟悉情況、開展工作、做出成效;
同時,建立完善的考核與激勵機制,加強對跨村任職干部的培訓與指導,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村干部跨村任職是鄉村治理模式的大膽創新,雖有挑戰,但潛力巨大。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思路,有望打破村莊發展的瓶頸,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在探索過程中,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機制,充分發揮其優勢,讓這一創新舉措真正成為鄉村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