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銀泰城社區居民蘇家玲用遙控器點開電視里的“共享家常味道”欄目,屏幕上立刻跳出博山卷煎的教程。在淄博高新區四寶山街道銀泰城社區,這樣“一鍵觸達”的文化生活新場景,正隨著全區首個城市社區文化書院數智平臺的上線,成為居民茶余飯后的日常。5月16日上午9點,這個集黨建服務、文化教育、民生服務于一體的智慧平臺已正式啟用,標志著社區治理與文化服務的“數字蝶變”邁入新階段。
一屏覽盡:從“文化糧倉”到“民生智庫”
5月17日中午,銀泰城社區居民王露晨打開數智平臺首頁,“黨建引領”板塊鮮紅的入黨誓詞格外醒目。點擊進入“文化書院介紹”,360度全景VR視角帶領居民“云參觀”銀泰城社區“四寶?閱里”文化書院的每個角落——青少年宮里跳躍的琴鍵、老年大學課堂上的書法墨香、親子活動室里的彩色繪本墻,都以高清影像立體呈現。更值得關注的是,平臺創新設置“民生亮點服務”專區,將“好店推薦”“生活小百科”等實用功能嵌入其中。“共享家常味道”首期魯菜教學視頻,大家都表示食材準備簡單,上手容易,讓廚房“小白”也能輕松拿捏。
雙線聯動:從“線下陣地”到“云端家園”
數智平臺的上線,并非對線下服務的替代,而是構建“線上引流—線下體驗—云端反饋”的閉環生態。在銀泰城社區青少年宮,每周六的舞蹈課都會同步開啟線上直播,家長可回放課程,幫孩子鞏固技藝;老年大學的書法教師則通過分解演示的方式,讓大家在家練字也能正確掌握方法。這種“雙線融合”模式,讓社區文化服務突破了時空限制——家住一諾陽光佳園的王玉華通過平臺遠程學習柔力球課程,跟著線上教程練習了一天,已能獨立完成五個簡單的動作。
“平臺就像一個‘永不打烊的社區客廳’。”銀泰城社區黨委書記周蕾展示著后臺數據:試運行期間,日均訪問量達320人次,50歲以上用戶占比41%,青少年用戶占比28%,“銀發族”與“紅領巾”成為線上活躍主力。為幫助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社區同步開展“銀齡e課堂”,每周二上午手把手教學平臺使用,不少老人學會后主動擔任“家庭講師”,帶動子女共同參與社區活動。
數智賦能:從“單一服務”到“治理生態”
在“志愿服務在行動”板塊,“時間銀行”與“一網三聯”鼓勵機制正悄然改變著社區治理的邏輯。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宣傳、陪伴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務可積累積分,積分不僅能兌換米面油等實物,還能“購買”社區青少年宮課程優惠券。這種“雙向激勵”模式,讓志愿服務從單向付出轉變為雙向受益 ——“90后”志愿者張浩鑫用21小時服務積分,為母親兌換了老年大學朗誦課名額。
更深遠的改變發生在基層治理層面。平臺實時抓取的居民需求數據,成為社區決策的“智慧大腦”。通過分析“生活小百科”的搜索關鍵詞,社區發現“家電維修”需求占比達37%,隨即引入第三方專業團隊,在文化書院增設“便民服務日”;根據“社區動態”的點贊熱度,親子手工活動、非遺體驗等項目被列為重點推廣內容。這種“數據驅動”的治理模式,讓社區服務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居民滿意度較去年明顯提升。
從晨光里的線下書院到深夜亮著的電視屏幕,數智平臺正在重新定義城市社區的文化肌理。當59歲居民李艷跟著視頻學會制作琉璃地瓜,當孩子們在“云端少年宮”展示科創作品,當不同年齡、職業的居民在虛擬空間里共享同一束文化之光,淄博高新區正以數字技術為筆,在社區治理的畫卷上書寫著“全齡友好、智慧共生”的新篇章。這方觸手可及的“云端文化共同體”,不僅是居民指尖的生活指南,更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縮影,當技術的溫度與人文的厚度相遇,城市的每個角落都能熠熠生輝。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張培 通訊員 潘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