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特朗普抵達沙特利雅得,走上象征官方儀典的薰衣草色地毯。
文丨么思齊 方晨宇
編輯丨漆菲
美國總統上任后的首次出訪,通常代表了外交優先級。5月13日至16日,特朗普先后對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等三個海灣國家進行訪問。這是他繼上個月前往梵蒂岡出席羅馬教皇方濟各的葬禮之后,首次正式外訪。
◆5月13日,特朗普和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參觀沙特王室在德拉伊耶的祖居。
特朗普本次中東之行的最大亮點是簽訂了巨額的經濟與投資協議,三國合計投資承諾突破2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在地緣政治層面,特朗普此行未訪問以色列,同時宣布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并與敘利亞政權領導人舉行了25年來首次會談。伊朗問題上,特朗普態度也有所松動,采取“以壓促談”的策略。
不過,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總結稱,盡管特朗普在行程中不斷慶賀經濟外交成果,但他不得不直面加沙與烏克蘭兩場戰事還在持續的現實——這兩場他曾誓言解決的沖突,如今依舊硝煙未散。
◆加沙北部貝特拉希耶,一個擁擠的救援物資分發中心。
“一場大型投資交易會”
由于特朗普此次中東行以經濟合作為核心,隨行陣容極為龐大,涵蓋多名政商界高層,包括國務卿魯比奧、財政部長貝森特、國防部長海格塞斯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等。隨行的企業領袖包括特斯拉、OpenAI、貝萊德、亞馬遜、波音公司、谷歌以及英偉達等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5月14日,特朗普在飛往卡塔爾的“空軍一號”上向隨行記者發表講話。
讓特朗普感到滿意的是,此次中東之行收獲了價值達2萬億美元的投資協議。
事實上,特朗普早就將這場出訪定位為一場大型投資交易會。在沙特投資峰會期間,特朗普還進一步提出“現實主義”的中東戰略,主張美國減少干預、專注經貿。他直言,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是“災難性誤判”,美國的軍事介入帶來的破壞遠大于建設。
◆在沙特利雅得舉行的投資會議上,特朗普宣布,美國將不再“對你們的生活方式指手畫腳”。
不少分析認為,美國中東政策發生了以工具主義、現實利益為導向的重大轉型。最引人關注的是中東國家與美國之間浮現出“以技術換資本”的新合作模式。海灣國家對前沿技術的迫切需求,與特朗普推動美國投資和拉動訂單的目標一拍即合。
在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重申了一項高達60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涵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醫療科技、科研合作以及國防安全等多個領域。此外,沙特將豪擲1420億美元采購美制武器。
◆特朗普在利雅得促成了沙特歷史性的6000億美元在美投資承諾。
在卡塔爾,特朗普宣布達成一項總額高達1.2萬億美元的經濟合作協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卡塔爾航空公司計劃以960億美元購買多達210架波音飛機。這項交易預計將在生產周期內,每年為美國提供15.4萬個就業崗位,累計創造近100萬個就業機會。
◆5月14日,特朗普在卡塔爾多哈的埃米爾官邸出席簽約儀式,波音公司首席執行官奧特伯格也在場。
阿聯酋則瞄準科技領域,力圖借助美方合作,成為中東人工智能的核心樞紐。兩國簽署框架協議,美國允許阿聯酋每年進口數十萬個英偉達先進AI芯片。同時,阿聯酋承諾在美國的能源與制造業領域投資數十億美元。
◆5月15日,特朗普在阿布扎比總統府與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進行會晤。
專門研究海灣事務的阿曼學者阿布杜拉·巴布德教授(Abdullah Baabood)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特朗普深知與海灣領袖建立牢固關系能帶來可觀的政治與經濟利益,因為后者不僅在地區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亦有能力向美國注入大量投資。”
在談及海灣國家與美國的合作前景時,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教授王晉向《鳳凰周刊》指出,這種合作態勢短期內或將持續深化。“不過,這些協議很大程度上帶有特朗普政府的特殊政治印記。若未來美國國內政治發生變動,或是地區沖突再度沖擊雙方關系,這些合作協議能否延續是一個未知數。”
對敘利亞解除制裁,對伊朗松口
5月14日,在有關敘利亞局勢前景的多邊會談期間,特朗普出人意料地與敘利亞政權領導人沙拉會晤,成為25年來首位與敘利亞領導人面對面會談的美國總統。
◆5月14日,特朗普在利雅得與敘利亞政權領導人艾哈邁德·沙拉握手。
沙拉去年12月還因涉嫌與“基地”組織有關聯被美方懸賞通緝,如今成為特朗普口中“年輕、有魅力的硬漢”。
特朗普說,正在探索與敘利亞恢復正常關系的可能性。白宮表示,特朗普呼吁沙拉與美國合作,以阻止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卷土重來。這場會晤釋放出美國在中東政策上謀求重大調整的信號。
但復雜的是所謂《凱撒敘利亞平民保護法案》的存在。按照該法案,美國除對阿薩德政權實施全面制裁外,還對與其合作的外國實體施加“次級制裁”。
魯比奧對此表示,政府將首先對部分制裁進行臨時豁免,永久解除需經國會批準。特朗普稱,魯比奧將與敘利亞外交部門負責人希巴尼近日舉行會晤。分析人士指出,美方或將要求敘利亞在經濟或政治上對美國有所讓步。據英國《泰晤士報》披露,敘方的讓步可能包括給予美國在敘境內的礦產開采權等。
◆特朗普宣布撤銷制裁后,大批敘利亞民眾走上街頭慶祝。
對于美敘關系的走向,王晉認為,這次對敘利亞的“松綁”承諾大概率會付諸落實。不過,他也指出,“敘利亞問題牽涉各方利益、錯綜復雜,未來政策落地過程中勢必會面臨阻力。”
特朗普對伊朗的態度也有明顯松動,一改其第一任期“極限施壓”的作風。
特朗普直言,希望“迅速與伊朗達成協議”,讓伊朗成為一個“美好、安全的國家”,前提是其不得擁有核武器。他雖然警告“若伊朗拒絕,將再次施加極限施壓并封鎖其石油出口”,但未再動輒提及軍事打擊,更多強調會通過談判施壓。
對此,伊朗方面迅速作出回應。5月14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高級顧問沙姆哈尼表示,伊朗愿在合適條件下立即簽署新的核協議。他稱若協議達成,伊朗將不制造核武器,濃縮鈾庫存將限制在民用所需水平,并允許國際核查,作為交換,伊朗要求全面解除經濟制裁,條件達成即可立即簽署。考慮到美伊積怨深重,談判前景充滿變數。“特朗普一方面談和平,一方面又用最先進的殺傷性武器威脅我們。我們該相信哪一點?”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如此說道。
以色列的重要性降低?
特朗普此行沒有訪問以色列,成為其中東政策轉向的一大信號。外界普遍將其解讀為對以色列政府、尤其是內塔尼亞胡的某種“冷處理”或戰略疏遠。
◆一些媒體指出,內塔尼亞胡淪為特朗普中東之行的旁觀者。
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風格,突出對實際物質利益的追求。因此,“冷落”以色列反映出當前美國的中東政策更側重于與海灣國家深化經貿和科技合作。
倫敦國王學院安全研究教授安德烈亞斯·克里格(Andreas Krieger)評價說,“此訪排除以色列并非巧合,而是一種戰略信息。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正在逐漸擺脫自動迎合以色列偏好的局面。”
“特朗普將海灣地區視為一股穩定力量,而將以色列,尤其內塔尼亞胡領導下的以色列視為動蕩的根源。”克里格直言,“如此背景下,以色列不再是其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特朗普將海灣國家視為一股穩定力量。
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以色列的支持態度正在減弱。蓋洛普今年3月的一項調查發現,僅有46%的美國人支持以色列,創下25年來最低記錄,同時有33%的人表示同情巴勒斯坦人,創下歷史新高。
◆5月16日,以色列空襲過后,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
王晉指出,“近期的美以關系正面臨考驗。一方面,特朗普此次中東之行主要聚焦加強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合作,避免公開討論巴以問題,以免影響與這些國家的關系。”
“另一方面,地區政策上,美以兩國存在不同的戰略目標:以色列希望美國繼續對地區施壓,美國則傾向于通過一定讓步推動地區局勢緩和。這些分歧使得未來美以關系或將面臨新的挑戰。”王晉進一步說。
美國前駐以色列大使丹·夏皮羅(Dan Shapiro)告訴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在特朗普的領導下,以色列官員“應該為一種更具交易性的談判做好準備,重點關注以色列將為美國做些什么”。
不過,白宮始終否認美以關系存在裂痕的說法。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詹姆斯·休伊特在一份聲明中稱:“以色列歷史上最好的朋友莫過于特朗普總統。我們將繼續與我們的盟友以色列密切合作,確保加沙剩余的人質獲得釋放,確保伊朗永遠不會獲得核武器,并加強中東地區安全。”
排版 / 李亭萱
你如何看待特朗普此次出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