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曾在小米創業初期坦言"找人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情",甚至為挖一名硬件工程師連續撥打90多個電話,用三個月時間反復長談卻因股權分歧功虧一簣。這種求賢若渴的姿態,與董明珠"最痛恨別的企業來格力挖人"的激烈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當科技企業陷入"高薪挖角"的軍備競賽時,董明珠早在2008年就發出警示:"企業若只懂抄襲技術和挖人墻角,即便僥幸存活也終將消亡",這番預言在當下愈發顯現出穿透時代的洞察力。
一、挖角狂歡背后的產業空心化
小米汽車為加速布局,從吉利汽車挖來研究總院院長胡崢楠,引發業界對"互聯網造車新勢力掏空傳統車企"的擔憂。這種人才爭奪戰背后,暴露出中國制造業的深層焦慮:當企業沉迷于"即插即用"式的人才掠奪,實質是在用資本優勢掩蓋創新能力的匱乏。正如董明珠所言,2000年格力欲購買"一拖多"中央空調技術遭拒后,被迫自主研發出"一拖六十九"技術的經歷證明,"買來的技術永遠落后于人"。當前新能源車企開出3倍薪資挖角的現象,恰似當年家電行業惡性競爭的翻版,最終導致全行業陷入"高薪養庸才,低薪失精英"的困局。
二、創新斷代與人才泡沫
雷軍推崇的"三十次顧茅廬"挖人哲學,在短期內確實為小米搭建起豪華技術團隊。但當企業將人才戰略簡化為薪酬競賽,反而催生出畸形的職場生態:某自動駕駛工程師三年內跳槽四次,薪資暴漲600%,卻從未完整參與過項目落地。這種"人才游牧"現象,與格力堅持自主培養12個研究院、152個研究所的體系形成強烈反差。董明珠在COP28展示的"零碳源"空調系統,正是由格力自主培養的1.2萬名科研人員歷時十年攻克的成果,這種持續創新力絕非高薪挖角所能獲得。
三、組織基因的致命缺陷
小米SU7設計推倒重來的故事,暴露出依賴外部人才的系統性風險:當核心團隊由"雇傭軍"組成,決策往往陷入短期績效與長期價值的撕裂。反觀格力44項國際領先技術的突破,源自"從應屆生到首席科學家"的完整人才梯隊建設。這種差異在危機時刻尤為明顯: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后,任正非啟動"天才少年計劃"并非簡單高薪挖人,而是構建"用頂尖人才培養更年輕人才"的傳承體系。正如董明珠強調的"轉型升級不是換外殼",真正的創新需要培育能讓人才扎根的土壤。
當下新能源行業上演的挖角大戰,恰似二十年前家電行業的歷史重演。那些當年靠挖角迅速壯大的企業,如今多已湮沒在時代浪潮中,而格力憑借自主創新的"笨功夫",不僅實現從空調到芯片的跨越,更在全球綠色科技競賽中占據高地。這印證了董明珠的斷言:沒有自主創新的企業,"就像沙灘上的城堡,潮水退去時才會發現誰在裸泳"。當雷軍為留住人才祭出40億股權激勵時,或許更應思考:如何讓科技精英們找回當年在銀谷大廈煮泡面改代碼時的眼里的光?畢竟,能拴住頂尖人才的從來不是期權協議,而是共同締造傳奇的星辰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