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視頻的家長估計都看過,有一位爸爸發現孩子喜歡玩游戲以后,不僅沒生氣,還買了新電腦陪孩子打游戲,組團打游戲的時候,他對孩子要求極高,孩子玩游戲可以,但要玩出成績,那不比學習簡單。小孩哥一直玩不過老爸,深受打擊,最后居然說想做作業,甚至后來為了逃避陪老爸玩游戲,主動要求上培訓班。
這讓評論區的朋友不由感慨:活了21年,第一次聽到孩子這么撕心裂肺心甘情愿的說出那句:“我要寫作業!”
育兒方法千千萬,能找到適合自家的才好用。像這種小孩小小年紀沾上網癮的,很多家長都頭疼,各種批評、獎勵、引導等估計都試過,不一定有效果,而這位年輕爸爸別出心裁的反向育兒居然把孩子網癮給戒了,實在是厲害。
什么是“反向育兒”?
“反向育兒” 是通過 “以退為進” 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在實際生活中,“反向育兒” 有著多種表現形式。
比如,孩子因為能多看一會動畫而哭鬧時,家長不再一味地安撫或妥協,而是模仿孩子的哭鬧,用夸張的表現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合理;當孩子沉迷游戲時,有的家長會提出 “今天不限制你,你盡情玩”,結果孩子玩了幾個小時后感到疲憊和無聊,主動放下了手機。還有家長面對拖延起床的孩子,不再反復催促,而是淡定地說 “沒關系,今天咱們就遲到”,孩子反而會因擔心后果而快速行動。這些看似 “放縱”“戲謔” 的行為,實則是家長試圖通過轉換角色和教育方式,讓孩子在自主體驗中學會自我管理和反思。
“反向育兒”背后的心理學依據
是什么?
“反向育兒” 并非毫無科學依據的盲目嘗試,它巧妙地運用了心理學原理。逆反心理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當家長不再強制要求孩子,反而給予 “自由” 時,孩子的逆反情緒會減弱,甚至會因為好奇和意外,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例如,部分家長允許孩子無限制玩游戲,這種與預期相反的回應,讓孩子失去了對抗的動力,反而更能理性看待游戲。
自然后果法則也是 “反向育兒” 的重要支撐。這個法則強調讓孩子通過體驗自身行為的自然結果,從而認識到行為的對錯。比如有些寶貝不按時吃飯,家長不追著喂飯,到了下一餐時間前,孩子感受到饑餓,就會明白按時吃飯的重要性。通過這種方式,孩子能在實踐中獲得經驗教訓,比單純的說教更有效。
此外,“反向育兒” 還涉及心理學中的共情與角色互換。當家長模仿孩子哭鬧時,實際上是在以一種夸張的方式向孩子展示其行為的模樣,讓孩子從另一個視角看待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從而促進孩子的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
用此方法的時候,注意風險與適用范圍
!
盡管 “反向育兒” 有其獨特的優勢,有時候很管用,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存在諸多風險。過度使用 “反向育兒” 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例如,在孩子因害怕而哭泣時,家長若只是模仿哭鬧而不給予實質性的安慰和引導,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情感不被重視,長期下來,親子關系會受到影響,孩子的安全感也會降低。
另外,“反向育兒”如果缺乏明確的規則和界限,容易造成孩子行為的混亂。比如在孩子玩游戲的例子中,如果家長沒有提前說明 “盡情玩” 只是一次特殊體驗,后續仍需要遵守游戲時間規定,孩子可能會誤解為玩游戲沒有限制,從而養成不良習慣。
還有的孩子精力很旺盛,真的能玩一天甚至晚上還能玩到半夜也不困的,然后沒有幾個家長真的能舍得逼著他們繼續玩下半夜,孩子睡了幾個小時候后,第二天照完不誤。
從適用范圍來看,“反向育兒” 并非適用于所有年齡段和所有場景。對于低齡幼兒(3 - 6 歲),他們的認知和情緒調節能力有限,更需要家長明確的引導和穩定的情感支持,過度使用 “反向育兒” 可能讓孩子感到困惑和不安;而對于青少年(12 - 18 歲),他們渴望獨立和被尊重,“反向育兒”中的適當放手和尊重他們的選擇,更容易被接受和產生積極效果。同時,“反向育兒” 更適合用于解決一些非原則性問題,如生活習慣培養、情緒管理等;對于涉及安全、道德等原則性問題,家長必須堅守底線,采用嚴肅且明確的教育方式。
“反向育兒” 為育兒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適當嘗試,但要注意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和具體情境靈活運用,把握好度,才能讓 “反向育兒” 真正成為助力孩子成長的有效方式,而不是一場充滿隱患的冒險。
end
圖: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