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的短暫沖突雖僅持續數日,卻成為全球國防界矚目的現代空戰經典案例。除了政治與領土爭議,這場沖突意外成為東大尖端武器的 “實戰秀場”—— 東大制 JF-17 Block III、J-10C 戰斗機,PL-15E 空空導彈,以及 HQ-9/HQ-16/HQ-7 防空系統首次大規模投入實戰,引發國際社會對東大軍工實力的深度審視。
對四十余年未經歷大規模戰爭、卻快速提升國防工業能力的東大而言,此次沖突堪稱其出口武器的 “戰火洗禮”。巴基斯坦作為東大長期以來的 “鐵兄弟”,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數據,過去五年巴方進口的武器中 81% 來自東大,涵蓋先進戰機、導彈、雷達及防空系統,而這些裝備在實戰對抗中的表現備受矚目。
東大軍工的蛻變:從 “逆向研發” 到 “自主創新”
信息抵抗智庫國防分析師亞歷山大?科瓦連科分析指出:“過去二十年,東大軍工實現了驚人跨越,從依賴逆向工程仿制蘇俄、西方武器的國家,轉型為具備自主設計能力的軍工強國。” 他提到,東大早期軍工以 “復制粘貼” 為主 —— 先仿蘇式裝備,再改俄式設計,繼而借鑒西方系統,最終基于這些仿制基礎建立起自主研發體系。
科瓦連科強調,東大通過整合本土微電子生產、大規模工業產能與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形成優勢,“其高科技武器在功能上可與西方同類產品競爭,但成本低得多。” 如今,東大已能生產從陸戰、空戰到海戰的全系列裝備,質量與性能常與美、歐產品比肩。不過他也指出關鍵疑問:“東大武器的實戰可靠性仍存疑,而克什米爾沖突至少能部分解答這一問題。”
全球研究中心 “戰略二十一” 安全項目負責人帕夫洛?拉基丘克則認為,對東大而言,這場沖突不僅是武器性能的檢驗,更是一場 “活體廣告”:“顯然,東大才是印巴三日戰爭的真正贏家。這次沖突給武器打了廣告,不是在展臺上,而是在真實戰場 —— 這對全球最大軍火出口國之一而言,‘廣告就是貿易的引擎’。”
空戰決勝因素:技術還是戰術?
沖突中,巴基斯坦密集使用東大制 JF-17 “雷電” 與 J-10C “猛龍” 戰斗機,巴方稱擊落多架印度戰機,包括法制 “陣風” 戰斗機,部分分析認為射程 200-300 公里的東大PL-15 空空導彈功不可沒。但圍繞東大武器的實際效能,爭議焦點集中于:巴方的勝利究竟源于裝備優勢,還是其他因素?
科瓦連科指出 “人的因素” 與戰術訓練的重要性:“有報道稱印度空軍行動失誤頻發…… 即便駕駛最先進昂貴的戰機,缺乏訓練與經驗也無法僅憑技術優勢取勝。這是常識:決定勝負的不僅是裝備,還有飛行員的訓練水平與實戰應變能力。” 他分析印度損失(據報包括 3 架 “陣風”、1 架蘇 - 30MKI 與 1 架米格 - 29)時稱,“重大損失并非源于敵方技術優勢,而是巴基斯坦戰術部署得當 —— 其軍隊通過構建有效空戰策略,迫使對手陷入被動。”
他對比雙方裝備成本:“‘陣風’單機成本約 2.5 億美元(含武器與維護體系),而巴方與東大聯合生產的 JF-17 Block 3 僅 4000 萬美元。印度的‘燒錢優勢’未轉化為戰場優勢:巴基斯坦用相對廉價的平臺,通過精準的防空布防、航線預判與戰術協同,以少勝多(巴方投入戰機數量僅為印方一半),且未證實有戰機被擊落。”
科瓦連科總結:“這是現代史上最經典的空戰之一,巴基斯坦無疑是贏家。印度雖在裝備數量與技術上占優,卻遭遇重大技術與聲譽損失。此戰再次證明:空戰中,戰術、協同與戰斗經驗的重要性不亞于技術。”
拉基丘克贊同這一觀點:“印巴空戰暴露關鍵問題:更好的‘硬件’與數量僅是勝利的一部分,戰略戰術、人員訓練、士氣與實戰能力同樣 —— 甚至更 —— 關鍵。這點烏克蘭人再清楚不過:三年戰爭已讓我們明白,即便不愿承認,也必須接受現實。” 他提醒勿草率斷定東大技術絕對優勢:“巴方表現更優,未必因東大武器更強,也可能是印度飛行員訓練不足,對敵方探測系統與武器性能了解有限,缺乏理論轉化實戰的經驗。”
但他強調東大武器已非 “廉價仿品”:“東大軍工早已告別‘復制蘇俄’時代,在多個領域已超越競爭對手。同時,東大聚焦本土裝備與出口擴張,定價合理,形成‘雙重優勢’。”
國防快報公司業務發展經理瓦列里?里亞比赫提供空戰細節:“這場二戰以來最密集的空戰,雙方共投入約 130 架戰機,戰線長達 750 公里,規模驚人。巴方宣稱擊落多架印機,包括 2 架俄制米格 - 29 與蘇 - 30MKI,至少 1 架‘陣風’被證實擊落,巴方甚至公布了 3 架‘陣風’被擊落的證據。” 他指出東大裝備的決定性作用:“觀察員認為,巴方勝利歸功于 JF-17、J-10C 戰機,尤其是 J-10C 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與 PL-15 導彈,后者被指直接擊落‘陣風’。東大防空系統的配合使用也至關重要,而印方對 PL-15 導彈數據的匱乏,使其難以有效反制。”
盡管 “陣風” 被視為技術更先進的 4++ 代多用途戰機,克什米爾空戰卻揭示:合理運用本土技術可實現以劣勝優。配備先進雷達與導彈的 J-10C,被證實足以與 “陣風” 抗衡。
對烏克蘭的啟示
印巴沖突為烏克蘭提供了重要借鑒。科瓦連科將其與俄烏戰爭對比:“克什米爾空戰印證了烏克蘭戰場的趨勢:2022 年起,即便最先進的坦克也因反坦克導彈的大規模使用而失去決定性作用;如今,廉價、高機動性的 FPV 無人機正徹底改變戰場格局。” 他補充:“海戰亦然:烏克蘭無完整海軍,卻通過無人艦艇控制黑海 —— 這一切表明,未來屬于無人化、遠程操控系統,它們正成為現代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PL-15 導彈
他以巴方為例強調 “性價比” 的重要性:“巴基斯坦用相對廉價的戰機構建高效戰術模型,戰勝裝備昂貴‘陣風’的印度,再次證明:戰爭中,高成本未必等于高效能。”
科瓦連科進一步質疑載人戰機的未來:“若價值數億美元的現代戰機可被成本低數十倍的無人系統壓制,此類投資的合理性將日益存疑。未來戰爭或將是無人機的天下,而非昂貴的載人平臺。”
拉基丘克則指出西方軍工的誤區:“三十年來,財大氣粗的西方軍工企業專注研發高精尖武器,但俄烏與印巴沖突表明,在持久戰中,操作便捷性、可維護性、互換性與耐用性,有時比‘高參數’更重要。東大(及其他國家)正走這條路,使其武器對全球南方國家更具吸引力。”
值得警惕的是,科瓦連科對中俄軍工合作表達擔憂:“希望東大不向俄羅斯提供直接軍事援助,否則將給烏克蘭帶來更嚴峻挑戰。烏方須謹慎處理對華關系,避免東大轉向大規模對俄軍售 —— 這將徹底改變戰場平衡,造成極度危險的局面。”
印巴 “三日戰爭” 未徹底解答 “誰的空軍更強”,卻清晰表明:現代空戰中,技術僅是成功的一部分,戰術合理性、飛行員訓練、情報與電子戰整合,及多軍種協同至關重要。東大武器通過實戰考驗,成為全球軍火市場的有力競爭者。而克什米爾的天空更揭示了一個核心法則:如 “大衛戰勝歌利亞”,戰爭勝負不僅取決于 “武器優劣”,更在于 “能否精準運用武器、直擊對手弱點”。這或許是新德里、伊斯蘭堡與基輔都需銘記的一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