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第一周,印度空軍與巴基斯坦空軍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一場高強度空中對抗,充分揭示了現代超視距作戰環境下戰斗機與武器系統的真實作戰能力。中國制造的殲-10CE戰斗機搭配霹靂-15E空空導彈,通過整合傳感器和數據鏈網絡,使巴基斯坦空軍獲得了決定性的戰術優勢。最終的戰果證實,印度空軍至少有一架“陣風”戰斗機被擊落,這也是“陣風”戰斗機首次在實戰中損失。
本文是阿根廷《航空在線》網站發布的一篇分析文章,作者是主編Gastón Dubois,由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
有限的報復,意外的回應
起初,印度試圖在不觸發全面戰爭的前提下,對巴基斯坦“庇護”的恐怖組織進行懲罰性打擊。印度空軍的打擊一直在“安全”距離外進行,甚至沒有進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然而,這種謹慎并沒有阻止巴基斯坦空軍凌厲的反擊:在探測到印度境內導彈發射后,巴基斯坦空軍迅速從防御轉為進攻,阻止敵方戰斗機進入領空。這引發了一場超視距交戰,最終結果令印度乃至全世界都感到震驚。
殲-10CE戰斗機
據報道,雖然印度空軍在“辛多爾行動”中擊中了九個指定目標,但代價隨即接踵而至。據悉,巴基斯坦空軍的反擊先鋒是殲-10CE戰斗機,緊隨其后的是JF-17 Block 3戰斗機,都配備了霹靂-15E空空導彈。在己方防空系統的保護下,巴基斯坦空軍飛行員發射了多枚霹靂-15E空空導彈。為了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印度空軍并未攻擊這些防空系統。最終的結果就是,3到5架印度空軍戰斗機被擊落。
JF-17 Block 3戰斗機
巴基斯坦空軍指揮部發布的官方通報稱,印度空軍損失了5架戰斗機:1架米格-29UPG、1架蘇-30MKI和3架“陣風”。然而,由于所謂的擊落事件都發生在印控克什米爾一側,而且新德里實施了嚴格的信息封鎖,因此只有1架“陣風EH”(印度空軍的單座版本)和1架“幻影2000H”的損失得到了目視確認和地理定位,其余的說法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有趣的是,巴基斯坦空軍并未聲稱擊落“幻影2000H”戰斗機。
巴基斯坦空軍發言人稱,至少有14架“陣風”戰斗機參與了此次行動。鑒于印度曾將“陣風”戰斗機鼓吹為“游戲規則改變者”,因此被巴基斯坦最高指揮部列為優先消滅目標,這就是解釋了被擊落的數量為何這么多。巴基斯坦最高指揮部甚至斷言:“我們本來可以擊落更多的陣風,但我們選擇了克制”。
我(原文作者)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如果巴基斯坦的目標是對印度自尊心造成毀滅打擊,很難相信他們會放棄擊落更多“陣風”戰斗機的機會,尤其是處于霹靂-15E的有效射程內。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巴基斯坦空軍僅擊落了那些處于不利位置的“陣風”戰斗機,即使他們愿意,也無法造成更多損失。
從這個意義上講,巴基斯坦的勝利雖然在戰術上不可否認,但也必須從宣傳的角度來解讀。此次事件凸顯了印度空軍在規劃和協調方面的弱點,彰顯了中國網絡化作戰體系的效率。但這并不一定反映出兩國空軍或相關戰斗機之間存在壓倒性優勢。相反,這似乎是巴基斯坦在有利的環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技術和理論優勢,而印度并未預料到會有如此規?;驈碗s的反應。
導彈因素:霹靂-15E如何定義超視距空戰
在超視距作戰中,擁有射程最遠的導彈不僅可以先發制人,還能決定交戰的幾何構形、節奏和動態。通過率先發射,飛行員可以提前采取防御機動,例如減速、大角度俯沖迫使來襲導彈穿過更密集的大氣層,或者轉向友軍防空覆蓋范圍,從而降低被擊中的概率。這種優勢使飛行員能夠在對手仍在反應或躲避第一枚導彈時,再發射一枚,從而在整個戰斗中保持壓力和主動權。
霹靂-15
據悉,中國空軍自用版霹靂-15的射程接近200公里,而巴基斯坦空軍使用的出口版霹靂-15E在最佳迎頭攔截條件下,公開射程為145公里。即使射程縮減,霹靂-15E相較于印度空軍目前裝備的空空導彈仍然具備明顯優勢:R-77的最大射程為80公里,實戰性能可能更低;“米卡”的最大射程為80公里;“阿斯特拉Mk1”的標稱射程為110公里,但目前仍然處于集成和小批量生產階段。
霹靂-15E
這種差距使巴基斯坦戰斗機能夠在反擊范圍外開火,建立非對稱作戰節奏,并保持戰術主動權。但優勢并不僅僅在于射程:霹靂-15E在技術上也更勝一籌,配備了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導引頭,具備更強的目標識別和電子對抗能力;雙脈沖火箭發動機可延長加速階段,提高末端能量;此外,霹靂-15E還配備了雙向數據鏈,可在發射后持續更新制導信息或者重新分配目標。這些功能大大提高了在現代作戰環境中的殺傷概率,因為干擾和規避機動往往會降低老式導彈的效能。
隱形的戰力倍增器:預警平臺和數據網絡
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在這場史無前例的超視距空戰中取得成功,也得益于支持作戰平臺的強大監視、通信和指揮基礎設施。根據巴基斯坦空軍發布的官方報告,有利戰果源于完善的“多域作戰理論”,該理論強調傳感器、武器系統和操作人員之間的無縫集成。其中一項關鍵資產是中國制造的ZDK-03預警機,擴大了最高指揮部的態勢感知能力,并為巡邏戰斗機提供了實時信息,提高了在高度動態環境中的反應能力和協調能力。
ZDK-03預警機
這種整合的基石是中國為巴基斯坦定制的Link-17三軍通用戰術數據鏈,將ZDK-03預警機、殲-10CE戰斗機、JF-17 Block 3戰斗機以及紅旗-9BE防空導彈系統整合成統一的戰術網絡。這種網絡中心戰架構具有重要優勢:構建實時作戰圖景、實現動態目標分配,并在信息流分散或系統互操作性差的對手面前取得決策主導權。
因此,雖然印度空軍出動了70多架戰斗機,但巴基斯坦空軍在僅出動了40多架戰斗機的情況下,通過預警平臺和數據網絡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這些飛機的效能,獲得了信息優勢和態勢共享能力,充分發揮了霹靂-15E空空導彈的優勢。憑借武器射程遠、制導更先進以及數據鏈暢通,巴基斯坦空軍掌控了交戰節奏,并在整個作戰區域設定了交戰規則。
戰術啟示與地緣政治影響
正如烏克蘭戰爭促使全球軍隊對現有作戰理論的全面重新評估一樣,印度和巴基斯坦最近的空中沖突也有望成為了解21世紀超視距作戰演變的一個重要案例。此次沖突的規模、強度和技術為重新評估戰術、訓練程序、系統互操作性和未來發展的技術要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在地緣政治層面,這場對決也標志著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轉折點:中國研發的武器系統(殲-10CE和霹靂-15E)在實戰中擊敗了西方尖端平臺(“陣風”)。此次事件得到了公開情報證據和技術分析的支持,標志著中國已經有能力獨立設計、生產和出口性能可靠的武器系統,并且能夠經受高強度作戰場景的考驗。
這次事件的影響超出了軍事領域,為中國在全球軍火市場打開了一扇機遇之窗。非洲、中亞和中東國家現在或許會將中國視為一個可靠、技術先進且政治務實的供應商,能夠提供高性能的解決方案,而且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在武器交易中經常附加各種政治條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