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只有國際社會才能發生。比如,2009年南美國家秘魯買我國坦克的故事,就足以讓許多做生意的老手啼笑皆非。當年,秘魯本來計劃采購一批中國MBT-2000型主戰坦克,談判時還興致勃勃,甚至提出了讓我國“先寄幾輛來試用”的奇葩要求。我國方面基于友好合作和開拓南美市場的考量,同意先行運送5輛坦克,作為秘魯國慶190周年大閱兵的主角。坦克氣勢如虹,秘魯軍方媒體拍手叫好,國防部長甚至揚言要大批量采購。
那段時間,中秘雙方可謂你來我往,歡喜熱絡。坦克抵達利馬后,解放軍教官親自指導當地士兵操作,媒體鏡頭反復特寫MBT-2000駛過主席臺的畫面,秘魯報紙一時之間盛贊中國制造的性價比和技術水平。那幾年,我國軍工企業剛剛打入國際市場,能有南美國家主動捧場,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坦克閱兵一結束,秘魯的高層又在接受采訪時明言:“中國坦克的自動裝彈、高射機槍、火控系統讓我們印象深刻,計劃進一步深化合作?!?/p>
可誰都沒想到,風頭一過,劇情就翻了篇。就在大閱兵幾個月后,秘魯方面突然單方面宣布“暫停采購”,理由冠冕堂皇:一是坦克在某些性能上未完全滿足要求,二是財政資金壓力大,三是計劃擱置由下屆政府決定。我國方面得知后,派出代表團多次協商,對方的態度卻一天比一天冷淡,最后甚至連參加閱兵的那5輛“樣車”也要求退回。
實際上,這幾輛坦克在秘魯短暫停留期間,除了一些常規磨損,并無任何質量問題。多次溝通無果后,我國軍工只得自掏腰包將坦克運回,自己承擔高額運輸和退貨的費用。這還沒完,坦克被退回時,部分零件和配套設備還被秘魯方面“遺忘”歸還,后續對方態度消極,始終沒有妥善解決。
對于我國軍工企業和負責出口談判的團隊來說,這不僅是一筆虧本買賣,更讓“誠信合作”的基礎受到巨大打擊。
事后反思,這起坦克“試用+退貨”事件本身就透露著諸多信號。首先是南美小國在國際軍貿格局中并不掌握絕對話語權,其次在國際競標的大背景下,政治因素遠超單純的技術與價格競爭。坦克只是表面,背后的“利益算計”才是真正的主角。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秘魯坦克事件之所以在軍貿史上備受關注,還因為其背后牽涉多方勢力博弈。很多讀者只看到秘魯用完坦克就“反悔”,但深層次的原因遠比表面復雜。
首先是發動機“卡脖子”問題。MBT-2000坦克動力系統使用的是烏克蘭馬爾舍夫廠生產的6TD-2柴油機。我國當時雖有自研發動機,但出口型為提高性價比,部分配套依然依賴烏克蘭進口。偏偏就在秘魯采購談判剛剛推進時,烏克蘭突然“翻臉”,以“知識產權和最終用戶協議”為由拒絕向我國出口相關發動機。這一決定,直接卡住了我國MBT-2000的脖子。沒有發動機,哪怕我國坦克本身再先進,也無法穩定供貨。烏克蘭此舉表面是“技術政策”,實則是為了保護自家主打產品堡壘-M坦克的國際市場份額。
更有意思的是,烏克蘭做出這一決定的同時,俄制T-90S和德制二手豹-2A4也同步參與秘魯軍方的比選競標。這意味著,無論我國坦克本身多么有競爭力,只要發動機供應“掉鏈子”,最后的軍貿大單也難有勝算。后來秘魯政府在答記者問時含糊其辭,只字未提發動機一事,但內行人一看便知,這是典型的“被人卡了命門”,只好找個體面臺階退場。
除了發動機因素,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國際政治博弈。美國一直將拉美國家視為“后院”,對于中國、俄羅斯等國家試圖進入南美武器市場一向戒心極重。秘魯本就是美國傳統盟友。就在中秘坦克談判的節骨眼上,美國防長突然訪秘并舉行“閉門會議”。幾天后,秘魯國防部便宣布叫停中方合同。此后的幾年里,秘魯對華武器采購明顯收緊,軍方采購文件多次強調“優先美歐體系”。這不是偶然,更不是單純“技術問題”所能解釋。
坦克事件之后,秘魯軍方一度轉向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產品,但高昂的價格與復雜的技術支持讓他們叫苦不迭?;仡^再看咱國,發現我國外貿坦克已經大批量出口至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多國,核心動力系統全面國產化,根本無需再受制于人。坦克領域一役,我國軍工深刻體會到:只有把關鍵技術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才能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而對于秘魯來說,坦克事件不只是一筆“未成交的生意”,更在中方心里留下了“合作有風險、交易需謹慎”的印象。多年后秘魯試圖采購我國其他裝備時,我國軍工企業對其信用的“謹慎”就不難理解了。
時間來到2010年代末,我國無人機技術迎來跨越式發展。無論是察打一體的彩虹系列,還是以民用技術聞名的大疆,無一不是世界級的“爆款”。這時,秘魯又一次看中了我國的軍用無人機。
由于坦克事件后,中秘高端軍貿合作趨于低調。無人機出現后,秘魯方面以多種方式表達合作意愿。首先是通過貿易展會、技術交流小組探路,隨后試圖再次走“樣機試用—后續采購”的老路。我國企業則一改往日“主動推介”“靈活談判”的態度,明確答復——只賣不租、先付款后發貨、所有配套服務按合同辦事。有人將這一做法概括為“只認契約,四字為準”:“一手交錢”。
這四個字,放在二十年前也許還只是中國企業的無奈;如今卻是我國軍工市場底氣十足、對規則和信用的堅持。細細分析,這種轉變背后有幾層深意:
第一,經歷坦克事件后,我國明白了“先用后退”不是誠信合作,哪怕損失一單生意,也要立規矩,不能破壞自己的市場聲譽。
第二,隨著我國軍工產品競爭力提升,不再需要“低價試用”來開市場。無人機已經成為“買家排隊等”,賣方市場地位明顯。
第三,這種強硬的規則背后,是我國軍工對自身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和產品競爭力的自信。哪怕有國家“翻臉不認賬”,依然有大批客戶愿意照章買單。
最后,規則的制定本身也是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信譽的體現。我國能說“不”,也能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這本身就是國力和信用積累的結果。
對秘魯來說,坦克風波是一個沉痛的教訓。短期看似省了一筆錢,維護了與某些大國的“面子”,但長期來看,丟掉的卻是合作的基礎和機會。國際社會講究規則,你不守規矩,別人也不會給你好臉色。后來,秘魯軍方雖然想買我國無人機,可在“現款現貨”“合同優先”的規則下,想?;ㄕ芯驮僖矝]有空間。
其實,類似的案例在國際軍貿上并不罕見。土耳其采購我國紅旗-9導彈最終反悔,印度與我國在裝備采購上多次扯皮,做生意不是單純做“買賣”,更是在規則、誠信、信用上的比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