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會在印巴空戰中輸得這么徹底。
這與莫迪設想中的結果完全不同。
畢竟,印度此舉屬于為了對付中國,阻撓中國一帶一路發展,故意和巴基斯坦制造摩擦,并主動對巴方開火。
此舉也導致印度不惜賭上國運對付中國,結果因為印度過度自信、驕傲自大,讓自己淪為國際笑柄,甚至是一敗涂地。
畢竟,從印度獨立之后,一直懷揣著稱霸南亞、成為世界大國的夢想。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核心位置。
周邊國家實力相對較弱,這讓印度在南亞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說過,在印度洋地區,從東南亞到中東,印度將成為經濟和政治中心。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想抱負,讓印度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亞洲乃至全球。
而中國作為亞洲大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甚至是國際影響力,均在印度之上。
因此在印度的地緣政治構想中,中國的存在就是印度擴張的最大阻礙。
畢竟,在印度國內,莫迪政府面臨諸多棘手的問題。
【印度國內問題頗多,莫迪需轉移矛盾】
比如說失業率居高不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農民抗議等等。
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提升自身的支持率,莫迪政府巧妙利用中印矛盾,企圖將內部問題通過外部解決。
再加上美國在背后推波助瀾,拉攏印度,不斷推行所謂“印太戰略”。
將印度視為美國對付中國的戰略支點。
為此,美國向印度提供大量軍事技術支持、政治支持和經濟援助。
比如說對印度出口“死神”無人機、P-8I海上巡邏機等,提升印度的軍事實力。
在政治上,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多次支持印度,支持印度申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在經濟上,美國推動印度和西方進行合作,減少印度對中國的依賴。
正是基于這些要素,讓印度與中國的博弈中,自認為自己底氣十足,有靠山。
導致印度夜郎自大、過度自信。
老話說,驕兵必敗,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
就拿中印雙方的實力進行比較來看。
首先,2024年,中國GDP達到18.1萬億美元。
印度為3.9萬億美元。
中國是印度的4.6倍。
在產業結構方面,中國擁有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制造業GDP占比達到27%。
高新技術制造業增速保持在10%以上。
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業在全球市場份額中超過60%。
中國的工業涵蓋了從傳統制造業再到高端制造業的各個領域。
在國際產業鏈中占據重要位置。
【中國產業鏈,覆蓋多個領域】
這也是美國會在關稅戰中,主動妥協的原因之一。
反觀印度,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只有16.1%,過度依賴手機組裝等低端環節。
核心零部件進口依賴度超過70%。
同時印度的貧富差距極大,5%的人口掌握了印度80%的經濟。
如今印度有近10億人還在為溫飽而發愁。
至于軍事方面,就更別提了,印度軍隊是有名的“萬國造”。
主要武器裝備依賴于進口,自主研發的光輝戰機依舊不成熟。
這樣的印度,拿什么與中國一較高下?
而且此次印巴交火的原因,君明此前也進行了分析,很有可能就是印度“自導自演”的一出戲。
畢竟,槍擊事件發生之后,除了逃走的武裝分子,其余的均被印度擊斃。
一個活口都沒有留。
這一點似乎有點過于巧合了。
君明曾經說過,任何巧合都是別有用心。
而槍擊事件發生在萬斯訪問印度的第二天,萬斯這個鄉巴佬,真的是走到哪,哪里就會出事。
今年2月份,萬斯出訪德國,抵達慕尼黑之后,當地發生恐襲。
導致39人死亡。
4月20日,萬斯會見方濟各之后,次日教皇去世。
緊接著萬斯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出訪印度,第二天,克什米爾發生槍擊事件。
因此,咱們有足夠的理由懷疑,這一切就是印度自導自演。
槍擊案發生之后,印度迅速將矛頭對準了巴基斯坦。
這一點同樣不符合常理。
僅憑幾名武裝分子,印度就能斷定是巴基斯坦干的,屬實有點過于武斷。
而且就在槍擊案發生不久之后,一份印度機密文件通過社交媒體泄露了。
基本上可以坐實,這件事就是印度干的。
【槍擊事件,是印度自導自演?】
這份文件是印度調查分析局呈遞給印度內閣秘書處的行動方案。
文件證明,印度情報局計劃在萬斯訪問印度期間,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策劃高傷亡、高能見度襲擊。
雖然沒有提到具體的襲擊手段,但是對于襲擊發生之后,后續如何采取應對措施,已經寫得很清楚。
第一就是偽造證據,比如說利用AI生成虛假證人證詞、模糊視頻等等。
同時要求印媒在襲擊36小時內公開釋放假證據,嫁禍給巴方的三軍情報局。
第二就是控制行動范圍不超過控制線1.2公里,以免觸發國際仲裁。
第三就是為俾路支分裂勢力提供行動機會,以在俾路支省制造代號“T-48”的行動。
第四就是引導輿論,將襲擊與伊斯蘭陰謀關聯,并抓住萬斯訪問印度的窗口期,獲取國際社會的同情。
最終,印度情報局的目的是迫使巴控克什米爾和俾路支省出現雙重危機,徹底失去對印度河水資源的控制權。
同時印度還會加強對中巴經濟走廊和瓜達爾港的監視。
如果行動失敗,或者計劃暴露,印度情報局還會啟動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備用系統。
最初外界對這份文件的真實度表示懷疑,但是在槍擊事件的第二天,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出現了武裝分子動手的情況。
不僅占領了交通要道,還攻陷了政府大樓。
這就是文件中提到的“T-48”行動。
可以說,無論是行動時間還是行動方向,全部吻合。
對此,印度極力否認,還表示這一切都是巴基斯坦偽造的文件。
隨后,印度情報局局長拉納中將就被解雇了。
被調往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當軍區司令。
且不說莫迪政府此舉的目的是什么,打開地圖之后就會發現,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地處馬六甲海峽西口之外,屬于印度的邊陲之地。
這不就和我國古代流放邊疆是同樣的道理嗎。
只有犯了大錯之人,才會被送往邊疆地區。
于是就有人猜測,莫非是拉納透露將文件泄露給全世界?
此舉讓莫迪很生氣,一怒之下就將拉納發配到邊疆了。
也許很多人都不明白,印度為何要玩這一出?
這其實和印度的慣用思維有關,那就是內部矛盾通過外部解決。
比如2019年印巴沖突之際,正值印度大選。
莫迪通過對巴基斯坦的越境打擊,樹立了自己的強硬形象。
此舉也讓莫迪在兩個月之后成功當選。
然而眼下印度沒有大選,莫迪在國內也沒有任何強大的對手,沒有必要搞這一套。
可是咱們不能低估了莫迪,畢竟網上可是稱莫迪是“莫迪老仙,法力無邊”,這說明莫迪確實不簡單。
從此人的履歷上來說,從廁所革命再到污水處理廠,搭建全民醫療體系、廢除落后的法律條文、廢鈔令、軍隊改革、統一印度教意識形態等,均是莫迪的大手筆。
此舉讓印度從2014年到2024年這十年間,GDP增長速度達到107%。
從2014年的1.1萬億美元,飆升至如今的3.9萬億美元左右。
因此,印度人對于莫迪那是極度熱愛和贊頌。
可是對于中印而言,頗有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
印度的成就確實不錯,但是印度的鄰國是中國。
和中國相比,印度如同蠟燭,中國就是日月。
所以印度的首要目標就是追趕中國。
唯一抓手就是制造業。
【印度投靠美國,只為追趕中國制造業】
只有制造業得到提升,才是強國之本。
如今印度恰好處于歷史性的制造業追趕中國的戰略機遇期。
眼下正處于中美對抗階段,西方主導的產業鏈要從中國向外轉移,很有可能會成為必然發生的事情。
那么誰能替代中國?
如果從西方所謂“友岸外包”的政策來說,符合條件的國家很多。
比如說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柬埔寨、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和印度等。
雖然印度人口比較多,但其他方面的優勢確實比其余國家并不大。
如何抓住這個戰略機遇,就成為印度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對于印度而言,錯過這個村就真的沒有這個店了,機會只有一次。
一旦接住了,印度到該國獨立100年,也就是2047年成為發達國家,也許真的不是夢。
可是西方憑什么要把產業鏈轉移至印度?
這就需要印度取得美國的信任,必須繳納投名狀。
第一個投名狀就是俄羅斯。
由于俄羅斯和印度關系匪淺,俄烏沖突爆發之后,印度一直都是俄羅斯重要的石油銷售商,低價從俄羅斯進口石油,轉手就能高價出售。
同時印度軍隊的大部分裝備也是從俄羅斯進口,就連印度的航空業同樣依賴俄羅斯。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不相信印度。
因此,出于自身考慮,為了獲得美國的信任,莫迪缺席了此次紅場大閱兵。
更重要的是,莫迪不僅沒有出席,也沒有派出軍隊參加閱兵儀式。
只是派出一名副防長走了一個過場。
這與2015年相比,已經是外交大降級。
當初莫迪本人和印度軍隊可是均出現在了莫斯科紅場閱兵的現場。
此舉也就代表著,印度正在疏遠俄羅斯。
第二個就是中國。
中印之間原本就有領土糾紛,美國和中國之間有戰略糾紛。
所以在對抗中國這一選擇上,美印屬于不謀而合。
對于印度而言,最好的投名狀就是中國。
只不過印度很清楚,以自身實力不可能直接與中國開戰,于是就選擇退而求其次,對巴基斯坦動手。
一方面是印巴之間素有恩怨,另一方面則是巴基斯坦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中擁有巨大的價值。
比如一帶一路樣板工程——中巴經濟走廊。
從經濟方面來看,中巴經濟走廊包括大量基建項目。
譬如薩希瓦爾、卡西姆港等燃煤電站。
再比如說中巴友誼路,喀喇昆侖公路二期升級改造項目、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等等。
這些項目可以提振巴基斯坦的經濟,幫助巴基斯坦擺脫貧困,同時也給中國的基建產能找一個出口。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是中國突破美軍在東亞包圍圈的關鍵布局。
也可以讓中國在西部經濟發展中獲利。
同時還能拯救一下巴基斯坦的經濟狀況,進一步穩固中國西部地區。
從經貿角度來看,中巴經濟走廊從喀什到瓜達爾港,提供了一條繞過馬六甲海峽的戰略通道。
縮短了中國西部內陸與阿拉伯海的距離。
降低了能源運輸和商品貿易風險,緩解了馬六甲困境。
因此,無論對于巴基斯坦還是對于中國而言,中巴經濟走廊是一條不折不扣的“龍脈”。
【瓜達爾港,對于中巴極為重要】
問題在于中巴經濟走廊中間有一段地處克什米爾,這就是印度最好的投名狀。
印度的計劃就是在克什米爾制造槍擊事件,然后以此為借口對克什米爾發起全線進攻,掐斷中巴經濟走廊。
如果這一計劃順勢實施,印度就可以將巴基斯坦與中國分割,徹底打斷中巴經濟走廊的龍脈。
還能掐斷巴基斯坦發展的希望。
此舉也不用擔心中國會武力干涉,頂天了就是援助巴方一些武器裝備。
這在莫迪看來,絕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甚至是穩賺不賠。
其實這是印度效仿中國當初對越自衛反擊戰。
當初西方之所以將技術和資金源源不斷轉移至中國,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教訓了越南。
獲得了美國的信任。
如今莫迪也想效仿中國當初的行動,獲取美國的信任。
只要印度全面占領克什米爾,就能贏得美國的信任,從此就能走上人生巔峰。
這對于美國而言,自然是喜聞樂見,巴不得印度能給中國帶去更多的麻煩。
畢竟,在整個4月期間,中美關稅戰十分激烈。
特朗普政府面對強硬的中國,很是頭疼。
無奈手中能打的牌并不多,沒辦法讓中國讓步。
于是就選擇讓印度在背后捅刀子。
這對于我國而言,絕對是狠招。
如果我國死扛著不讓步,只能眼睜睜看著印度占領克什米爾。
如果讓步,美國可以施壓讓印度停止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行動,但代價就是中國所有的努力都功虧一簣。
因此,咱們有理由懷疑,這一切就是萬斯出訪印度期間,美印商量好的。
但是印度和美國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印度會一敗涂地。
在5月7日凌晨,率先對巴方展開進攻,集結了70多架戰機。
劃分為8個空中編隊,利用喜馬拉雅山脈和普爾潘爾山脈之間的斯利那加平地,試圖發射防區外導彈對巴基斯坦進行攻擊。
結果印軍戰機剛剛集結,就被巴方的ZDK-03預警發現了。
巴方空軍戰機迅速升空,派出40架戰機趕赴前線。
【ZDK03預警機,此次功不可沒】
這個時候,巴方其實還是比較克制的,無意和印軍交火。
直到巴方預警機發現印軍機群進行空地武器分離后,可以確認這就是印軍發起了進攻。
于是巴方空軍參謀長下令開火。
然后大家就看到了21世紀目前為止,最精彩一場超視距空戰。
而就是不被外界看好的殲-10CE和梟龍,面對印軍的陣風、幻影、蘇-30、米格-29戰機,打出一個6:0的效果。
這與巴方背后的中國作戰體系也有很大的關系,但是殲-10CE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能忽視。
印軍飛行員還以為此次會在空中纏斗中,擊落巴方戰機。
結果如今的巴基斯坦空軍與此前完全不同。
在慣有思維中,其他研發戰機,是依托于飛機自身性能而量身制定戰術。
比如說戰機的機動性能比較好,就選擇近距離格斗的戰術。
雷達性能好就打中距離空戰。
掛礙能力強就打對地突擊。
很少有人會從作戰體系的角度出發,制定相應的戰術。
畢竟,能搞出作戰體系的,只有中美兩國空軍。
方法其實都差不多,那就是用衛星、地面遠程雷達、預警機、防空導彈、戰斗機和電子干擾來形成一個作戰體系。
發揮各自的長處,實現1+1>2的效果。
比如說紅旗-9B地空導彈很厲害,如果藏在遠處的大山中,就打不到了。
這個時候,ZDK-03預警機對導彈實施A射B導,打擊藏在山體后面的敵方戰機。
再比如說,殲-10CE 作為一款制空戰機,輪掛載能力是沒辦法和陣風相提并論的。
但是依托強大的數據鏈,完全可以在其他戰機幫忙發射,然后由殲-10CE進行引導攻擊。
這次巴方就是沿用了中國制定的戰術,在沒有開啟火控雷達的前提下,只是單線接收ZDK-03的數據信息,在最佳姿態下以仰角狀態發射霹靂-15E,將導彈送入高空。
這是為了擁有更遠的高度和射程。
于是搭載雙脈沖發動機和雙向數據鏈、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的霹靂-15E,在發射之后,第一級號發動機工作,速度直接達到4馬赫。
然后關機進入滑翔的狀態之中。
雙向數據鏈可以讓它接收預警機、戰斗機上的雷達數據,然后進行中段修正。
這個時候導彈完全沒有任何主動雷達信號發出,戰斗機自然不會收到任何警報。
等到距離目標20公里之際,二級發動機點火,導彈從高空俯沖,速度同樣為4馬赫。
然后導引頭開機,主動鎖定戰機。
這個時候,敵機的預警系統根本來不及預警,戰機就會被擊落。
或者說即便預警系統報警,在4馬赫的導彈面前,任何動作都是多余。
這一點從事后巴方公布的錄音就可以看得出來,印軍飛行員壓根就不知道導彈從何處飛來,在最后關頭伴隨著絕望的喊叫聲發生了爆炸。
事實上,巴方此次展示的中國作戰體系,完全顛覆了全球對空戰模式和戰術的認知。
印度就算想破天也沒有想到,最終居然會一敗涂地。
這只是印巴交火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就是無人機和導彈戰。
在印軍被打出一個6:0的戰績之后,所有印度人都被打蒙了。
這什么情況?巴基斯什么時候變得這么厲害了。
但是印度并不甘心就這樣認輸,緊接著就發起無人機戰和導彈戰。
結果再度以慘敗而收場。
印軍77架無人機被擊落,但是印軍對巴基斯坦發射布拉莫斯巡航導彈,襲擊巴基斯坦的機場。
好巧不巧,正好有一枚掉在了拉希姆-亞爾汗機場,這讓巴方坐不住了。
因為這座機場并不在克什米爾,而是在拉瓦爾品第,這是巴基斯坦總部所在地。
距離伊斯蘭堡只有12公里。
同時這座空軍基地沒有一架戰斗機,只是用于??抗珓諜C和運輸機。
畢竟,巴基斯坦很窮,采購軍火的資金,大多是阿拉伯國家提供援助,阿聯酋就是巴基斯坦最大的金主。
阿聯酋王室很喜歡一種鳥叫做波斑鴇,這種鳥只有拉瓦爾品第附近有。
每年秋天,阿聯酋的王爺們就會乘坐專機來到拉瓦爾品第,然后進行捕獵。
如果這座機場被炸毀,阿聯酋的王爺們無法降落在拉瓦爾品第,巴基斯坦豈不是要“斷了糧”?
于是巴基斯坦就選擇對等報復,報復的方式同樣是導彈和無人機。
結果再度將印度打蒙圈了。
印度一看,這不行,自己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就此作罷。
從長計議。
隨后印巴就宣布停火。
因為接連兩場較量中,印軍飛行員徹底喪失自信心。
印度的無人機和導彈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巴方背靠中國,只要巴方開口,擁有無限產能的中國,可以源源不斷給巴方提供武器裝備。
那么印度為何沒有發動陸地戰爭?
一來是克什米爾山區的補給難度比較高。
二來是印軍沒有制空權。
巴基斯坦不需要對印軍進行轟炸,只需要切斷補給線,印軍就得活活餓死在山谷中。
哪怕印度求助國際社會,也無人會出手相助。
美國忙著打關稅戰,中國和俄羅斯在看閱兵,英法全程沒有表態。
各方會談都沒有提到印巴交火一事,代表著直接忽視了印度。
為此,印度只能自己給自己打氣,大搞特搞了一場所謂的“十日勝利慶?;顒印?。
這不就屬于典型的自欺欺人嗎。
美國眼看印度失敗,自然無法推進遏制中國的陰謀,于是美國只能選擇服軟。
和中國發表聯合聲明,給關稅戰降溫。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此次印巴交火給全球帶來的影響。
別忘了,當初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開戰前,印度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強于中國。
印度是所謂“不結盟運動”三個創始國之一。
在國際社會上屬于一呼百應。
比如說在1961年,印度出兵武力收復被葡萄牙長期控制的果阿、達曼、第烏島等地區。
經過48小時戰斗之后,印度取得勝利。
面對葡萄牙的反對,有53個國家支持印度。
擊敗了昔日列強的印度,將自己視為世界的第三極。
于是開始進行所謂“邊境擴張”,準備賭一把國運,爬上世界屋脊占領東亞水源。
結果在解放軍面前,印度猶如一盤散沙,毫無戰斗力,最終潰不成軍。
全球一看,原來印度這么差勁,中國才是第三世界的大哥。
這也是為何在1962年之后,我國迎來一段建交大高潮。
印度從此一蹶不振,喪失了第三世界領導者的地位。
此次印巴沖突,同樣打出了1962年的效果。
從莫迪上任以來,不斷炒作所謂的“龍象之爭”,將印度和中國擺在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印度軍方通過全球大撒幣,勉強拼湊起一支軍隊。
這次印度想用當前中美博弈的關鍵時期,再次賭一把國運,在克什米爾打一仗,打出印度的戰略價值。
結果在中國還沒有出手的前提下,印度就被綜合國力遠弱于自己的巴基斯坦當頭一棒給打蒙圈了。
印度的國運也一下踢到了鐵板之上。
雖然印度媒體還在大肆宣揚,你們都搞錯了,印度才是此次交火的贏家,但是全球國家都知道真相。
一個印度失敗的真相。
對于印度的實力,也會有一個全新的認知。
同樣,對于中國的實力,也會有一個認知。
這樣一來,全球國家只會更加看不起印度,未來在選擇合作對象之際,會進一步靠攏中國。
而西方也不會指望印度在西南方向可以牽制中國。
甚至對印度的投資和扶持,很有可能全面停止。
此前印度股市直接蒸發了一萬億美元,這就是資本逃離印度市場的最佳證明。
更為重要的是,印度無法獲得美國的信任。
這就導致印度在政治上打不贏中國,在軍事上更無法打敗中國。
既然無法給中國制造麻煩和阻礙,印度經濟很有可能會伴隨著資本逃離,面臨崩盤的下場。
所以,從莫迪決定再次賭一把國運的時候,也許失敗早已伴隨左右。
對于印度而言,一切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驚喜”在等著印度。
不得不說,這真的是“造化弄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