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邏輯終于出現了,房地產的買賣關系真的要變了。最近有個說法非常流行,說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乍一聽,好像挺有道理,畢竟只要不便宜,總有人接盤。但如果你真的信了這句話,可能就掉進了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里面。為什么這么說呢?咱們先來拆解一下關鍵問題:賣房的人和買房的人到底在博弈什么?
對于普通房東來說,賣房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把房子賣出最高的價格。你掛500萬沒人買,就降到480萬,再不行460萬,一步一步試探市場的底線。
這個過程動輒半年,甚至一兩年。房東總覺得時間不值錢,價格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開發商不一樣,他們手里有成百上千套房子,利潤靠的是薄利多銷或者說高周轉。比如一套房子的成本是300萬,開發商可以定價到350萬,快速賣掉100套;也可能掛400萬,慢慢賣50套。最終選擇哪種方式,只看哪種利潤更高。
問題就出在這里,房東和開發商并不是面對同一批買家。舉個例子,假設市場上有10個人愿意花400萬買房,開發商一旦降到380萬,中介立馬就把客戶全部拉去售樓處了。畢竟開發商給的傭金返點動輒10%到15%,還有一些本地人不愿意買的樓盤,他們就給出20%的傭金。
隨后再聯合網上所謂的大V、高級中介,忽悠外地人去投資接盤,這些都遠高于二手房傭金的1%。那他們會把你忽悠到哪里呢?很顯然了吧。等這批客戶被收割完了,剩下的買家心理價位可能只剩下350萬了。這個時候,二手房東才反應過來要降價,但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最終只能被迫一降再降,甚至虧本甩賣。
這背后的邏輯像極了股市里面的量價關系。股票的價格看似由買賣雙方來決定,但真正影響趨勢的是成交量的集中釋放。如果市場上只剩愿意低價接盤的人,價格只能越踩越低。房地產也一樣,當開發商用這種高傭金、快周轉搶走有限的高價買家后,二手房便失去了定價權,陷入了越等越虧的惡性循環。
更扎心的是,政策的天平也向新房傾斜。地方上長期依賴土地和新房的鏈條,哪怕二手房交易已占主流——2025年第一季度,30城的二手房成交同比增長21%,遠超新房的6.4%——但政策仍通過房票安置、好房子的標準等工具托底新房的銷售。這種保新房、壓二手房的導向進一步放大了開發商的優勢。
而普通人最容易踩的坑,恰恰是低估了時間的殺傷力。房東總覺得慢慢降價,總能成交,但市場下行的時候,時間就是最大的敵人。2024年,深圳有房東從500萬一路降到了200萬才成交。而同一時期,開發商卻能靠精準的定價和渠道的優勢,幾個月把庫存清理掉。等二手房東醒悟過來后,市場上其實早已沒有愿意出高價買房的人了。
那說到這里,你可能想問,普通人到底該怎么辦呢?
答案或許很殘酷,但這是現實。在下行的周期,跑得快比賣得高更重要。與其糾結少虧一點,不如盡早認清市場的邏輯。開發商的薄利多銷、政策對新房的偏好、中介的傭金導向都在擠壓二手房的生存空間。這個時候,與其被價格幻覺困住,不如參考開發商的策略,用確定性換時間。
當然,有人會不甘心:萬一我降價后賣了房子,房價又漲了怎么辦呢?你來看看數據吧。2024年,百城的二手房房價連跌32個月,一線城市的剛需房源成交占比超75%。市場早已進入了以價換量的階段,與其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不如抓住當下有限的賣家。
房地產的邏輯確實大變天了。在過去,靠躺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的戰場是存量博弈,是速度的比拼,是對人性弱點的精準拿捏。普通人還抱著“我的房子不一樣”的幻想,只會成為這場游戲中最無奈的被動玩家。
我前幾天不是給大家講過嗎?現房銷售推行后,會拉長新房市場推售的數量,這樣會給二手房擠出兩三年的難得的呼吸空間。抓住這個時間點,落袋為安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