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愛死機》系列中,有詼諧,有暴力,有浪漫,有血腥,也有充滿隱喻、以未來為錨點指引著當下人靈魂走向的作品。正是這些人類性,讓它如此令人著迷。可惜的是,丟掉了關于“愛”的多元復雜的哲思之后,人類性的缺失,讓新一季走向了干癟無趣的“死機”。
作者:木刃????????????????????????????????????????????????????????????????????????????????????????????????????????????????????????????????????????????????????????????????????????????????????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作為經典的科幻動畫短片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第四季》(下稱《愛死機4》)一上線自然引得萬千粉絲爭先觀看。但剛看第1集,大部分觀眾就已經感到不妥——一首完全沒有敘事存在的歌曲,竟然就做成了獨立的一集。
亮點仍然是有的:這是殿堂級搖滾樂隊“紅辣椒”2003年的某一場演唱會現場,以提線木偶的動畫形式再現,無論是木偶紋理的精細度還是視聽效果,都展現了主創工業技術的再次拔高。
但大家苦等3年,就只是等來了一首MV?劇集本質上也是一種編排的藝術,需要定調維穩全局核心的第1集,被主創如此抽象地處理,似乎傳遞出了一份全員宕機的信號。
果然,《愛死機4》全10集看完,普遍敘事平庸、創意疲軟,連畫風都是相同團隊的舒適圈之作,很難不讓人審美疲勞。而《愛死機4》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愛”了。
國內觀眾評價,是“腰斬”式的系列最低。
沒了母題“愛”,也就沒了令人著迷的人類性
先說最直白的愛:愛情之愛,情感之愛。全10集中,與這種愛直接關聯的,只有第3集《蜘蛛玫瑰》。
這一集由第三季《蟲群》的團隊制作。在熟悉的黑暗星際風格中,女主“蜘蛛玫瑰”失去了愛人,在自己的宇宙巢穴中守著一塊能量水晶,內心充滿了復仇的憤怒執著。
面對這個難以戰勝的女人,覬覦能量水晶的商人,決定用一只寵物來突破女人的心理防線——你孤單了這么久,一定很寂寞吧?
于是,一只毛茸茸的、會撒嬌的,像狗又像史迪奇的外星寵物就這么來到了“蜘蛛玫瑰”身邊。“蜘蛛玫瑰”作為人類那部分的柔軟之心被喚醒了,在外星寵物的陪伴下,她時不時想起了與昔日愛人在一起的時光。原本漫長無趣的歲月變得生動起來,直到仇家突然闖入。措手不及的“蜘蛛玫瑰”雖然手刃仇敵,自己也奄奄一息。這時,那只寵物終于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為愛所困、因愛殞命是一個古典議題,但隨著《愛死機》近兩季的更新,愛已成為一個負面的元素。《蜘蛛玫瑰》延續了上一季《吉巴羅》的敘事——無論是河水女妖還是星際女王,有了愛就有了弱點。情感成了破甲的武器,那些難以攻克你的勁敵,會用愛來消滅你。
但愛本該是更多元更復雜的,尤其對于一個有些未來科幻背景的作品而言。當技術不斷迭新之際,人類固有的道德觀念理應也會跟隨變遷,需要在影視的預言鏡頭中得以呈現。這一點,《愛死機》系列原本是做得到的。
在《愛死機 第一季》第8集《狩獵愉快》中,就講述了魔法文明面對蒸汽革命時的迷茫與掙扎求生。當金屬與火焰改造了原本使用魔法靈力的東方狐貍精,那一刻,在金屬叢林中,這只古老東方的靈怪有了自己新的使命。這其中,有時代性、有寓言性,更核心的是,有一份質樸堅定的愛意。
當年的小道士、如今的機械師梁,是懷著愛拿起螺絲刀的。愛是拯救狐貍精的最后靈藥,是一份可以超越時代的更為彌久永恒的力量。但第一季之后,《愛死機》系列逐漸喪失了這份對愛的肯定,逐漸落入愛即是弱點的窠臼。
愛這一詞的背后,反映的其實是一種人類性,一種可以對抗時光腐蝕、絕對不會被任何科技取代的特性。它可以是宏觀的,去站在宇宙的層面思忖人類整體命運的去留;它更是具體而微的,去反思自身的存在,在星辰的微光中領略靈魂的流動。
這是文藝作品更能折射而出的深邃哲思,是《齊馬藍》中出走一生最后回歸泳池之藍的機器人,是《巨人的尸體》中被海洋沖向沙灘的謎之巨物,也是《恰似機器脈沖的顫跳》中靈魂融入星球后吟唱出的詩篇。這些在精神層面給予的沖擊,是縹緲的,難以言明的;同時也是普世的、直給的,能與觀眾達成共鳴的。
《愛死機》系列中,有詼諧的,有暴力的,有浪漫的,有血腥的,也有這種充滿隱喻,以未來為錨點指引著當下人靈魂走向的作品。是這些人類性,讓《愛死機》系列如此令人著迷。
可惜的是,失去“愛”之后,人類性的缺失,讓系列走向干癟無趣的“死機”。比如《愛死機4》第9集《智能家電,低能主人》中AI化的家電們紛紛登場,段子式吐槽人類有多難伺候。領先時代的新奇家電,使用者仍然與當下的大眾別無二致,吐槽的內容雖然還算有趣,但實則撕裂——主創顯然無法想象,未來時代的人類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又基于人性萌生出怎樣的新式的惡習劣根。
再以第7集《暴龍的尖叫》為例,它的原著小說里,女角斗士原本為東方古國的后裔;正是出于對地球文明古老往昔的懷念——那時的月亮是天然的,而不是現在人造的——她才在對統治者的弒殺反抗后,吟唱出了李白的那首詩。那一刻,有被囚困的憤怒,有完成復仇的快感,有對舊時代的懷念,也有一份空曠遼遠的寂寞。一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就是所有復雜情緒最好的注腳。
但在改編后的劇中,《暴龍的尖叫》最后那首詩出場得奇怪突兀,在令國人感到不適的腔調中,以一種不倫不類的方式完成了尷尬的落幕。整個故事,落回到被拍爛了的羅馬斗獸場的結構中,不過只是背景舞臺搬到了宇宙罷了。表面看,是中西方差異導致的文化性丟失,細細剝開,是丟失愛這一母題后的靈氣全失的平庸創作。
《愛死機》也進入自我復制粘貼時刻
愛與人類性的核心競爭力,便是無窮無盡的創意。失去愛后,《愛死機4》開始走向對自身的抄襲重復。
在令人困惑的第1集之后,第2集《與微型物的近距離接觸》,再次以移軸攝影的風格,講述了一場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移軸攝影讓整個動畫世界變成了一個可愛的迷你場景——消解了宏大敘事,也完成了一份諷刺。早在第三季的《迷你亡靈之夜》中,主創便生動表現出了“地球毀滅,不過是銀河系里微不足道的一個屁”的戲謔。
但在內容層面,重復只能帶來平庸。雖然作為續作,亡靈復生變成了外星人入侵,但最后,當交戰的雙方在黑洞中同歸于盡時,再次以銀河系放屁收尾,就顯得有些舊活硬整了。
在劇情元素中,“貓”這一形象,似乎成了《愛死機》系列的某種必殺技。第5集《又一龐然大物》中,貓咪在AI機器人的幫助下,開始團結同類,準備統治世界。第10集《潛行者》里,貓也成了擊敗撒旦、拯救人類的救星。
但對比之前對于貓的塑造,《愛死機4》對于貓的處理,顯得草率很多。第一季的《三個機器人》里,當人類因為技術濫用遭致毀滅后,正是因為貓的懶散野性——捉摸不透、難以控制,明明具有強大的捕獵能力卻每日打盹曬太陽——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成了地球的新主人。《三個機器人》續集中,當穿著宇航服的“人”轉過身,頭盔里竟是一只貓時,任誰看了都會拍案叫絕。
這些靈性到了《愛死機4》中消失殆盡,貓的出場,只是刻板印象地迎合了大家對于“貓才是主子,人類只是它的奴隸”的玩笑,再無新知。尤其《又一龐然大物》,貓與機器人的叛變顯得毫無邏輯,純粹只是為了逗樂而逗樂,卻無《三個機器人》里看似淺顯實則高級黑的調侃。
貓之外,外星人這一元素同樣也淪為了劇集流水線上的標準配件。
但凡出場,作為外來種族,外星人與人類是一定要大戰的。不是在第2集《與微型物的近距離接觸》里祭出黑洞武器,便是在第4集《400街區的男孩》里以巨嬰的形象揮出鐵鏈,抑或是在第6集《各各他山》中從天空射出滅世的光波。
比起科幻電影《降臨》中學習人類語言,并通過自身語系讓主角擁有了預見能力的“七肢桶?”,《愛死機4》里的外星人既粗暴也顯得過于工具化。綜合全集,似乎也能理解主創的難處——畢竟他們連未來人類的生活都難以想象,又怎能指望他們想象出更為立面多元的外星人呢?
有網友戲說,《愛死機4》應該改名為《貓,宗教和外星人》。因為宗教元素,也成為《愛死機4》的主菜之一,在多集中都占著不斷的篇幅。
《各各他山》中,降臨地球的外星人信仰基督教(???),并將一只死而復生的海豚視為上帝。當聽到海豚對人類污染海洋行為的控訴后,外星人決定向人類發動圣戰。《奇克信教》則是二戰背景,德國納粹真的召喚出了墮天使參與戰爭,為了對抗這個怪物,原本不被信賴的神父成功用十字架將其消滅。最后一集《潛行者》,則把時間撥回了1757年的倫敦,在一間精神病院里,撒旦試圖誘惑一名詩人為他寫出一首足以毀滅世界的詩。
宗教的元素,理應讓這些故事變得厚重起來,尤其是當上帝與科技視角對撞后,我們期待著《愛死機4》能給出一份更新鮮的回答——畢竟長久以來,一直有著“科學的盡頭是玄學”的結論。但劇作最終呈現出來的,是在意義不明的故事之下,觀眾對于“難道是告誡人類要保護環境?”“只是在傳教嗎?”的混亂迷思。
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在1956年出版了一部科幻小說《最后的問題》。面對“如何才能逆轉熵,重啟宇宙”的終極問題,AI機器人在幾近無盡的時間——甚至最后一個人類的靈魂都消失殆盡后——最終得出了答案“要有光”。于是光出現了,宇宙再次運轉。這一刻,科幻的想象力與神性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足以驚艷任何一個閱讀到這里的靈魂。
而失去愛的《愛死機4》,顯然是無法讓觀眾找回這份震顛了。當劇作的每一集都帶著AI生成式的工業感時,我們只能承認,《愛死機4》已然淪為一鍋科幻亂燉。那些天馬行空的表達、宏大迷人的想象力,似乎都消失了,只剩下一味放大暴力與性的機械式套路。
有新聞稱,對于具有極大爭議的《愛死機4》第1集,導演蒂姆·米勒承認這其實是他自己的突發奇妙,大衛·芬奇其實只是臨危受命前來救火。但拋開這些創作者之間的花絮與背后資本的影響,但就內容本身來說——
或許想象力的枯竭和縮水是所有創作者都在面臨的問題,但當影視想象逐漸跟不上現實步伐時,放棄對更核心精神層面的探索,才是《愛死機4》最大的失策。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